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汕尾市农业农村局 > 要闻 > 农业资讯
汕尾“乡村CEO”点燃集体经济燎原之火
2025-07-23 15:32          来源: 南方+          发布机构:汕尾市农业农村局 【字体:   打印

  近日,一场关乎乡村未来的智慧碰撞在汕尾市人才驿站内激荡。汕尾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召开“乡村CEO”能人带动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座谈研讨会,来自田间地头的乡村CEO们带着泥土的芬芳和产业的硕果汇聚一堂。

  

  人才破局:从“输血”到“造血”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汕尾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的开场发言直指核心。乡村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产业薄弱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三农”人才破局突围,参会的乡村CEO们正是这场突围战的先锋。

  孔维振的故事印证了“能人”的破局之力。作为陆河县高砂村的“掌舵者”,他带领村民在文化传承中掘金:升级改造孔子书院,每年为村集体创收5万—8万元;创新推动集体用地入市,筹资800万元建成孔子文化产业楼及广场,成为陆河文化新地标。更具开拓性的是,他敏锐抓住产业转移机遇,以“集体公益培训+公司经营+本地就业”模式发展服装产业,喊响“好T恤陆河造”的口号。他独创的“1+N+X”高砂模式,让服装产业链深入千家万户,一天最高可产3万件服装,300余名村民月收入高达6000元,实现了“老人不空巢,儿童不留守,富余劳动力变富裕动力”的愿景。

  创新赋能: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要做实创新驱动,当好‘乡村产业革新者’。”汕尾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对乡村CEO寄语道。

  连国荣在荔枝产业上的实践为此写下生动注脚。面对海丰25.4万亩荔枝园的老品种、低效益困局,他引入“凤山红灯笼”等29个优质新品种,使荔枝价值飙升5倍。他将计算机专业优势发挥到极致:开发智慧农业系统,引入植保无人机、山地果园机器人等“黑科技”,建立生态种植模式,彻底颠覆传统种植方式,拿下多个“第一”,让海丰荔枝飘香国际市场。

  在可塘镇上达村,连国荣团队与多方共同探索的“股票树”模式,成为资源变资产的创新范本。面对撂荒十年、品种老旧、效益低下的荔枝园,他们推动“公司+村集体+村民”合作,让荔枝树变身“股票树”,247户村民“持树入股”,累计分红约38万元,村集体年增收超50万元。这一模式被列为省“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典型案例,成为“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的生动实践。

  品牌赋能:从“土特产”到“名优品”

  “要做强专业赋能,当好‘农业经营土专家’。”汕尾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的鼓舞在刘伟标的实践中得到回响。

  在平东镇双墩村,刘伟标敏锐抓住品牌化这一关键,打造“双墩大队”区域品牌,推动分散农产品向电商直播转型。通过村级公司运营,形成“品牌+平台+生产+收购+销售”全链条,销售“土特产”超430万元。他更创新“飞地抱团、村企合作”模式,引进多家龙头企业,流转土地4000多亩,带动140多名村民就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1万元,屋顶光伏项目年增收约25万元,“绿色发展”的篇章熠熠生辉。

  周智豪在陆丰上英镇联海村的探索同样精彩。在深圳帮扶工作队支持下,他成立陆丰英港农产品有限公司,注册“上英联海”商标,打造“鸭蛋哥”和“番薯妹”IP形象。他创新推出“甘薯蛋黄月饼”和“蛋黄鲜虾月饼”,销售额屡创新高,一度登上“圳帮扶”平台热销榜。通过引进甘薯塑胶筐生产企业、打造“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20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捧上“金饭碗”。

  全方位为乡村CEO保驾护航

  “乡村CEO作用发挥好不好,关键还要看服务跟不跟得上。”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优化要素保障、项目对接、金融政策等服务,健全能力提升、评价激励等机制。

  会议现场,思想的火花持续碰撞,经验的河流不断交汇。会议最后发出号召:“要坚定信心,撸起袖子加油干;打开思路,甩开膀子大胆干!”这既是对76位乡村CEO的勉励,更是汕尾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进军的号角。

  南方+记者 陈欣欣


关联稿件: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统计代码: 站点访问量:- 稿件访问量-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农业农村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