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汕尾市科学技术局 > 专题 > 科普专栏
分享到:
使用公筷公勺有多重要?
  • 2020-04-17 19:41
  • 来源: 广东科普
  • 发布机构: 汕尾市科学技术局
  • 【字体:    
自疫情发生以来,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成为了全民共识。然而,人们往往会忽略这个“小细节”:围桌共食时,使用公筷。

据北京市疾病防控中心数据表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亲属密切接触者续发率达到17%;此外聚集性疫情中,家庭聚集性疫情占绝大多数,高达86%。
很多病毒感染者均通过聚餐或密切接触感染,感染人群往往是整个家庭、整个家族。围桌共食、不用公筷,这种就餐方式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给病毒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从健康的角度来看,使用公筷公勺取菜,用自己的筷(勺)把菜送入嘴里,是避免疾病传播的好习惯。

▲点击查看公筷公勺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建议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或每人有专用碗筷。”早在十多年前,钟南山院士就曾公开呼吁过家庭用餐应使用公筷,足见其重要性。

广州市文明办、广州日报、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也联合发出“使用公筷公勺,推进广州文明餐桌建设”的倡议,倡议市民消费者居家或外出用餐时,使用公筷公勺。

餐饮门店建议配备与私用餐具有相对识别性的公筷公勺,便于消费者根据颜色、长短、形状或材质等直观性地区分

针对火锅或必须在餐桌熟制的菜品,餐厅应提供与私筷、常规公筷具有区分度的“生料专用公筷”。

使用时,应配置与菜品对应的、便于取用的公筷公勺,并尽量配置单独摆放公筷公勺的托盘或托架。

也有部分人会说:“朋友聚会餐,桌上备公筷公勺可以理解,可是自家人吃饭,有必要分得这么清楚吗,何必多此一举?”
针对这一疑问,科普君为你解答:
家庭聚餐、朋友聚会时,不使用公筷公勺,不仅会把某人携带的致病微生物带入菜肴中,还可能把某些变质菜肴里的致病微生物带到其他菜肴里。这样为致病微生物扩散、疾病传播大开方便之门。
 
例如恶名昭彰的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是全球范围内高感染率的慢性感染性致病菌。

它是一种微厌氧细菌,会寄生在胃中,黏附于胃黏膜和细胞间隙中。不仅会对胃黏膜造成一定损伤,是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还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一类致病因子。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发达国家发生率通常低于30%,发展中国家则高于50%。

我国自然人群中的感染率为40-60%,且各地区分布不均,呈家族聚集现象。幽门螺旋杆菌主要是通过口-口(共用餐具、洁具)传播,如果家中亲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就可能会在合餐的时候发生传播,致使其他家庭成员感染。所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而且经常在外就餐者,也会有很大的感染几率。

让我们行动起来
打赢舌尖上的防“疫”战!


关联稿件:
相关附件:
扫一扫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科技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