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汽车产业正呈现出电动化、智能化和共享化融合发展的趋势。”7月1日,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的“新能源汽车在未来能源系统的发展角色”边会上,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陈霖豪表示,此次会议旨在探讨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享新能源汽车和能源系统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最佳实践,构建新能源汽车和能源系统合作共赢的新模式或新机制,共同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和能源系统可持续发展。
此次边会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旭明、清洁能源部长级合作机制秘书处主任Christian ZINGLERSEN、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师Laszlo VARRO等,先后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相关问题发表看法。
陈霖豪指出,过去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逐步建立,内涵不断丰富,关键技术持续创新,不断突破。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5.6万辆,连续4年居全球首位,规模保有量占全球50%。从全球范围看,新一轮电气化正在启动,新一代电力系统构建跨国跨境电网互联互通逐步成为热点。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石油消费将持续下降,电力需求将持续增加,带来了车用能源消费领域的新旧动能转换。在这一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绿色低碳、高度智能化能源系统转型升级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中国与联合国系统环境署、国际能源署、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机制、国际氢能机制等多个国际组织和平台,开展了大量的双边清洁能源合作。在清洁能源部长级合作机制下,2010年,中国联合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共同发起了电动汽车倡议,经过9年的努力,电动汽车倡议已经成为该机制下最优合作范例之一,目前已有17个国家参与相关合作。陈霖豪希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能源汽车和能源行业能实现融合、高质量发展。
Christian ZINGLERSEN在演讲中介绍了清洁能源部长级合作机制的背景。他指出,整合、融合是整个能源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已有26个国家参与清洁能源部长级合作机制,该机制得到很多高级技术人员和高级工程师的支持,通过技术讨论,给合作提供指导,从而更好调动资源,更好实现减排目标。
Laszio VARRO在报告中展望了全球电动车发展的前景。他提出,在过去的3-4年里,全球电动汽车发展快速,截至2018年底,全球共有510万辆电动车,其中45%在中国,未来中国将会进一步引领这一行业。
张旭明分享了中国推广电动车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目前,电动汽车行业发展路线主要包括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等,燃料电池尚处于起步阶段。张旭明认为,电动汽车发展最终还是需要技术推动,而关键技术就是电池和电控系统,技术创新是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有很多措施,包括宏观规划、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和推动以及财税补贴政策、投资、管理等,从整个产业链到电池回收等多个环节,很多措施都在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尤其是充电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要让新能源汽车用户接受,一定要有便利的充电设施。数据和经验表明,近年来充电设施快速发展,这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趋势、步调一致。
张旭明指出,目前我国在推广电动车方面仍面临4个问题。首先,是市场导向问题。这一方面政策是最大的推动力,国家下了非常大的决心,财税补贴示范应用起到了非常大的效果,市场渗透率从0.7%增长到4.7%。但在目前补贴政策逐步退坡的情况下,这一效果能否继续维持下去,最终还是要回到真正的市场导向。其次,是安全性问题,特别是自燃问题。安全性问题对于技术、安全监控体系、安全标准体系以及应急体系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能源汽车安全包括产品安全,功能安全,使用安全,以及使用期间发生事故后的应急救援安全。6月份,《电动汽车联合倡议》发布,表明政府和厂家都很重视安全问题。第三,是经济性问题。围绕生命周期成本核算,电动车和传统汽车成本的对比,是决定新能源汽车能否从5%这一个槛迈出去走向新发展的重要时机。最后,是环保问题。电动汽车尤其是小型化电动汽车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非常大的改善,越清洁的电网越能发挥新能源汽车的效用。在环保问题上,无论行业的争议如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可再生能源和能源系统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