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城乡环境品质,汕尾市以“三线”整治为突破口,通过健全治理机制、创新工艺赋能、多方协同发力,系统破解“空中蜘蛛网”顽疾,实现环境品质、公共安全、民生福祉多维提升。近两年累计整治乱象点位超3000处,完成线路下地34.46公里、线路迁改56.12公里,打造出一批可复制的整治示范点,城乡空间面貌焕然一新。
一、强化统筹拧紧“责任链”。汕尾建立“市级部门牵头调度、县级政府统一组织、镇村具体负责、管线企业合力实施”联动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形成责任明晰、高效协同的治理格局。一是市级统筹“一盘棋”。出台《汕尾市“三线”整治管理办法(试行)》及技术指引,明确“三线”整治属地管理、职责分工、行业管理,首次将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纳入统一管理框架,解决以往多头管理、标准不一的问题;成立由分管市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跨区域线路迁改、施工审批等堵点问题。二是县级规划“划红线”。推动各县(市、区)政府将“三线”整治纳入乡镇规划,统筹建设公共路由,从源头遏制“飞线”增量。同时,推动县级部门建立“巡查—整改—复查”闭环机制,定期组织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后通知管线企业限时整改,确保“整治一片、巩固一片”。三是镇村网格“守底线”。镇村两级负责整治协调及属地管理工作,开展阻工群众协调工作,并推动将“三线”管理纳入村规民约,明确禁止乱拉乱挂充电线、监控线等行为,开展网格员巡查,从源头杜绝“前清后乱”。四是企业主责“明标线”。落实“谁所有、谁负责”原则,明确供电、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管线企业为整治主力军,建立管线企业牵头包干制,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常驻基层指导,严控整治标准,发现问题即交办办结,“一盘棋”推进线路整治。比如,汕尾供电局构建“领导小组—工作专班—突击队—机动队”四级作战体系,每日调度百余人投入行动。
二、创新工艺削平“施工坎”。针对复杂施工环境和长效监管需求,汕尾引入数字化技术,创新施工方式,推动整治工作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一是精准施策解难题。针对密集居民区、岩石地质等施工难点,创新应用定向顶管、无人机巡线等技术,实现精准高效整治。比如,汕尾移动通过“地质攻坚+立体改造”模式,错峰作业最大限度减少对商户影响;汕尾供电局采用“拔杆上墙”工艺,将低压线路沿墙规整布设,既减少电杆占道,又打造出清爽的“无线可视”景观带;广电公司针对部分公路地下地质条件复杂的问题,灵活迂回建设管道路由,减少顶管钻头受损的问题,提高施工效率。二是数字地图绘全景。依托“南网智瞰”等平台,构建“三线”隐患数据库及电子地图,实施可视化“一张图”动态管理,形成全流程闭环管控机制。比如,汕尾供电局通过整改前后影像比对,对整治不达标区域拍照建档,完成5866个问题点整改、合格率达100%。三是革新工法破瓶颈。属地政府与管线企业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创新工艺与智能管理,提升施工效能。比如,属地政府利用中铁助力的契机,创新“统建共享”模式,建设公共管道路由,联合多家管线单位割接下地,避免重复开挖、节省整改费用;汕尾移动通过侧切 PE 管套管的方式实现跨路光缆下地,节省下地成本。
三、协同治理守住“城乡蓝”。汕尾以“共治共享”理念,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形成整治合力。一是政企携手“算大账”。属地政府加强与行业部门、管线企业对接谋划,按照“共建共享、集约高效”原则,将“三线”整治纳入市政道路改造、老旧小区更新等项目,明确“强弱分设、入管入盒”标准,实现同步规划、设计、建设、验收、提升“五个同步”,避免重复投资和建设,因地制宜推动主干道、重点场所、背街小巷隐患存量骤减。二是行业规范“立规矩”。推动管线企业严格执行《汕尾市农村“三线”整治标准及验收工作指引(试行)》,分场景运用“剪除、捆扎、贴墙、入管、更新、美化、入地”等7种规整方式。同时,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对违规施工单位取消合作资格。比如,汕尾供电局对第三方承接方实施监管考核,杜绝乱搭乱挂;汕尾移动出台施工队约束制度,对违规单位取消合作并追责。三是全民参与“齐上阵”。发动群众担任“移动探头”,推动整治成果与周边环境协调,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企业协同的长效治理格局。同时,通过探索“奖话费”“奖流量”等方式,激励群众支持配合。比如,汕尾移动投入5.3万元话费补贴受“三线”整治影响客户1297户,做好做足迁改割接、纠纷协调、故障抢修等工作,获得群众广泛好评。
主办:汕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网站地图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04号
粤ICP备05063439号 网站标识码:4415000052
联系电话:0660-3365889 地址:汕尾市城区汕尾大道南工信大厦
版权所有:汕尾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技术支持:南方报业集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