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4-06-27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汕尾市金融工作局 > 要闻 > 金融要闻
产品服务持续优化创新 金融活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 2022-03-21 18:00
  • 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 发布机构:
  • 【字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近年来,金融机构持续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打造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以金融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强重点领域支持,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上年末高0.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57万亿元,同比多增6343亿元。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对强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业内专家表示,未来要继续加大并优化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助力带动更多人分享乡村产业发展带来的丰厚果实。

  引金融活水支持乡村产业发展

  “老董,今天我们就到你家办理‘富民贷’业务,你也早点做打算,把香肠、腊肉的加工销售规模做大、质量做好。”近日,农业银行重庆巫溪支行工作人员到重庆市巫溪县通城镇楼门村村民董兴仁的家里,为他送去“及时雨”。

  自2021年3月通城镇被确定为重庆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后,董兴仁就做起了腊肉、香肠加工销售的买卖,不仅帮乡亲们解决了生猪销售问题,自己也赚了2万元左右的收入,还收获一批回头客。今年年初,他打算把土作坊变成干净宽敞的冷库和烤房,但因为资金缺口大,计划被“卡住了脖子”。

  在了解到董兴仁的情况后,农业银行重庆巫溪支行工作人员立即作了调查,并帮助董兴仁在手机上申请了9万元“富民贷”。“有了这笔钱,赶快把专业合作社建起来,组织7户有意向的邻居,买仔猪和饲料,建车间买设备,争取年产值达40万元,让每户社员增收3万元。”董兴仁激动地说。

  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上述案例只是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当地特色产业茁壮成长的一个缩影。实际上,有更多银行在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例如,邮储银行针对乡村产业需求,积极拓宽抵质押物范围,并结合地方特色,创新推出“金种子贷”“苹果贷”“茶叶贷”“邮牛易贷”等特色贷款产品;交通银行结合甘肃天祝县定点帮扶县菌菇产业特点,推出“菌菇贷”产品,以纯信用方式向菌菇种植农户和合作社线上授信,将授信主体带动易返贫户就业情况作为贷款利率优惠的重要参考,引导种植企业带动更多脱贫户就地就近就业。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谈及下一步金融支持产业振兴的发力点,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应习文表示,金融业需要大力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同时,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此外,还要积极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也要做到因地制宜。业内专家谈到,乡村产业普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周期特性。金融机构在服务乡村产业时,必须掌握乡村产业的特点和规律,根据其需求,创新服务和产品。

  为“三农”金融插上科技翅膀

  “多亏了民生银行的‘农贷通’,我们申请贷款不用出村,只要拿一张身份证就能申请,不到5分钟就能拿到钱,最重要的是利息还低,真正为我们解决了种地资金不足、贷款手续复杂、贷款利息高的困难。”吴某高兴地说。

  “农贷通”是民生银行专门面向农户以及涉农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的系列贷款产品。在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支持下,民生银行哈尔滨分行和金融服务平台大数据信息对接,实现了“农贷通”产品在黑龙江地区的应用落地,这款产品充分运用了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面向农业种植户,全流程线上化办理,手续简单、申请便捷、无需抵押担保。

  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有效打破了农村金融的时空限制和信息壁垒,提升了服务质效。当前,金融机构助力乡村振兴也不再是简单依靠“物理网点”和“人海战术”,而是发挥金融科技作用,通过平台和场景的搭建,为乡村客群提供触手可及的金融服务。

  记者了解到,比如,农业银行依托物理网点、自助银行、惠农通服务点、手机银行、远程银行和流动服务构成的立体式服务渠道体系,即便是在偏远区域,客户经理也能把农业银行的金融服务送到农户家中;交通银行与农业农村部开展深入合作,推进“农业农村部信贷直通车”业务。通过数据交互批量获客,加强对新型农业主体的金融服务,引导各分行积极对接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农业担保公司,强化合作对接。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要继续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力度,运用大数据技术,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

  优化完善“保险+期货”模式

  除了银行之外,其他金融机构也在支持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

  近日,在河南省财政厅和郑商所联合支持下,国信期货牵头的8家期货公司同中原农险联合开展的河南省桐柏县、正阳县、祥符区花生“保险+期货”试点项目顺利完成所有理赔工作。该项目为当地花生种植户及企业的近4.25万吨花生提供价格保障,保险承保货值超过3.7亿元,参保农户19000余户。最终赔付1528万元左右,赔付率达到84.8%。

  河南省作为国内最大的花生种植省,种植面积约占国内种植总面积的26%。但由于花生产业周期长、风险高,易受自然灾害等风险影响,价格波动频繁,使农户面临较大的种植经营风险,不利于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上述花生“保险+期货”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广大参保农户提供了稳定的价格保障,极大地增强了农户后期继续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保障河南花生种植户收入稳定,助推了当地花生产业振兴。

  可以看出,当前,在推进农产品市场化的过程中,农业风险正在由生产风险向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多元风险转变,极端天气和市场价格波动逐渐成为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由此,“保险+期货”模式也成为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防范农业风险和金融风险的重要抓手。

  “农业生产、养殖等往往涉及多个风险环节,有投入成本、养殖阶段风险,还有市场销售价格波动风险等,单一工具难以完全满足需求。”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通过保险、期货两个风险管理工具优化进行有机配合,可以提升农业产业风险管理能力,促进农业产业保收增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事实上,对于这种模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再次明确提出,要优化完善“保险+期货”模式。业内专家认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未来“保险+期货”模式大有可为。周茂华建议,未来,要继续提升机构产品创新力,完善产品模式,拓展产品规模与覆盖面。


关联稿件: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统计代码: 站点访问量:- 稿件访问量-
主办:汕尾市金融工作局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金融工作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