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长者易用专区 > 政务要闻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汕尾日报副刊海丰作者座谈会侧记

信息来源:汕尾日报 时间:2015-02-01
字体: [大] [中] [小]

  1月27日,阳光和熙。汕尾日报副刊作者座谈会的最后一站——海丰作者座谈会如期在海丰县委宣传部会议室举行。汕尾日报社社长王万然、总编辑李振威和海丰二十多位副刊作者参加了座谈会。
  报社副总编辑黄维明主持座谈会时开门见山地说:“我们开座谈会的主题很明确,就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畅谈学习体会和感想,切磋交流创作经验和心得,围绕进一步办好汕尾日报副刊建言献策。”他说,海丰是千年古邑,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名人众多,拥有音乐大师马思聪、“中国民俗之父”钟敬文、战地文学先驱丘东平等等,我们有责任去深入地挖掘,打造出海丰的文史品牌、名人品牌来。
  主任编辑、报社副刊部负责人黄俊杰介绍了副刊的办刊情况,并谈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他说在编辑过程中,发现海丰的学生来稿偏少,希望作家作者中有当教师的,多指导学生写作、多鼓励学生投稿。
  海丰财政局退休干部叶良方是本报的老读者、老作者,第一个“开炮”,轰击了剽窃偷袭现象。他回忆了海丰杨永、马思周老一辈的文艺工作者对他走上文学道路的提携,尤其在提到马思周时更是一度哽咽。言及自己在挖掘海丰文史方面做了大量艰辛细致的工作。他还以向海丰县委县政府进言在文天祥公园树立陈炯明塑像、为建立钟敬文故居奔走等为例说明自己对守护海丰文化所做的努力,建言要采取实际措施保护好海丰的文物。
  海丰诗词学会会长刘世勇喜欢看汕尾日报副刊,他说通过阅读副刊上年轻人的文章,学到了青春笔法。他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作品是立身之本”感触很深:如果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怎么能写出大气的文章?今后,他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品之所以“精”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来自海丰林伟华中学的黄宗宏作者赞扬本报副刊和梅陇锦溪城房地产合办的“文化沙龙”,推出了本地作者和作品,很成功。他认为写作要立足于本土,海丰作者要抒写海丰;海丰是渔米之乡、美食之乡、文化之乡,要以正能量表现人性之美。他特别提到了海城有一条街,从下半夜两三点钟起就有菜贩子在活动,早晨六点多钟就有人在运动,这些人的所苦所乐都是些什么,他们又有何所求?了解这些人,就是关注民生的切入口,就是表现普通人人性之美的切入点。
  年逾古稀的黄佛寿作者自言是诗词、戏剧爱好者,他笑称这既是爱好、也是守望。年底前,他多年的创作成果将集成三本书出版。他喜欢看汕尾日报副刊,认为副刊的趣味性、可读性、时代性越来越强。他认为目前海丰的作者有出现断层的危机,要借汕尾日报副刊这个平台着力培养新人。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里提到“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讲得非常到位,每一位作者首先要给自己的人格来一个定位,人格不行,文章写得再好也没有用。要“人文合一”,让人格在作品中得到如实反映。
  来自海丰农信社的刘军华作者谈了她的创作感悟,认为闭门造车的文章就是无病呻吟。因此,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深入生活、走近基层、洞悉人性,多结交良师益友才能写出好文章。
  海丰中学的章为华作者感谢汕尾日报副刊为他提供了一个阅读和创作的平台。他希望汕尾日报能发挥自身的作用,多组织采风活动,多请名师指导大家的创作,在副刊上多发些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他建议《教育周刊》和学校社团联系,每期推出一个学校的学生作品。
  海丰社工委的许宇航作者认为汕尾日报在弘扬汕尾文化文艺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认为副刊搞的“‘陆港杯’农产品征文”和“畅享高铁新生活”、“美丽汕尾”等征文活动很成功,希望以后多搞类似的征文和采风活动。他担忧海丰的年轻作者少,会出现断层的危机。他建议适当增加文学版面。许宇航还提出汕尾日报副刊要组织“海丰作者看陆河”、“陆河作者看陆丰”等交流活动,这样可以碰撞出更多的创作火花。
  海丰县残联的吕珠满作者赞同许宇航的说法,对汕尾日报在汕尾文化文艺方面所起的作用表示认可。他认为海丰作者要做好人、要读书、接地气,做到这三方面,写出来的文章才棒。他以自己写作获“美丽汕尾”征文二等奖的《丽江的记忆》为例,说明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积淀大有文章可做。
  海丰县委新闻秘书余作明希望汕尾日报进一步健全通讯员制度、适当提高稿酬。
  老作家黄健群认为汕尾日报副刊在本土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他提醒编辑要注意地域平衡。他说作为老一辈的文艺工作者,对海丰学生投稿少感到十分忧虑;他认为,这可能与当下拜金主义的不良风气有关。认为“喜欢写作的年轻人比金子还要金贵”,若有这样的苗子,纵然不十分成熟,也要好好培养。他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海丰历史上出过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今后还有没有?
  《海丰文学》主编余远鉴提起他和汕尾日报二十多年的因缘,并曾撰写《报缘长久》一文发在汕尾日报副刊。他认为副刊能赶上新潮流,越来越丰满。他也对海丰文学面临“断层”的危险表示忧虑,认为培养新作者相当紧迫,对老一辈文艺工作者来说责无旁贷。
  来自赤石派出所的陈宝荣诚挚邀请大家到赤石采风,费用由他“买单”。
  海丰赤坑小学的王诗彬作者感谢“文学沙龙”给大家提供了交流平台。他深感获益良多,将取长补短,多出作品、出好作品。说到今后的创作,王诗彬说海丰是他的根,有责任、有义务把海丰多彩的文化、动人的音符,融进自身的写作,为家乡发声,把家乡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让更多的人知道海丰。他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感触殊深。
  曾担任过海丰县委新闻秘书的陈世群感言汕尾日报在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冲击下,不是束手无策,而是主动作为,殊属不易。他也恳请汕尾日报如发现文学苗子,要尽力提携培养。
  青年作者林小冰把副刊当作阅读本地作者作品的窗口。在参与“文学沙龙”的讨论中认识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打破创作“瓶颈”的办法。她希望报社多组织采风活动,让更多的作者参与到抒写海丰的行列中来。
  吴小冰作者自初二时起即在汕尾日报副刊发表文章,她认为副刊是“心灵的鸡汤”,从这个窗口可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到“德艺双馨”非常重要,人品比文品更重要。因此,她建议作者们首先加强自身的修养。她还建议轮流刊登各县(市、区)文学专版;在适当时间组织县(市、区)之间的作者进行面对面交流。
  海丰县委统战部的陈瑞仪作者认为阅读很重要,阅读史就是成长史,读什么书就成为什么人。黄羌中学的丘惠谊作者也提到“充电”(即读书)的重要性。
  海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谢立群感谢汕尾日报为海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大量舆论宣传工作,为海丰培养了一批写作人才。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意义深远,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行动指南,我们一定要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对编辑、主编来说,要办群众愿意看、喜欢看的副刊。希望汕尾日报副刊继续突出地方特色,做足内容、做活形式、做大品牌,尤其是搞好地方特色文化的宣传,提高汕尾的美誉度。二是对与会的海丰作者来说,应遵循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发掘源自海丰的题材,写好海丰的故事,抒发海丰人民的情怀,为社会各界了解海丰、认识海丰提供有吸引力的文学作品。
  李振威说在座中有多位文友曾与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共同创办《得趣》文学刊物,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他认为写好文章要先做好人,要崇尚人品、崇尚精品。他希望与会者多写稿写好稿写好海丰的故事:海丰有很多美丽的自然风光,比如大湖湿地公园、赤石明热温泉、莲花山、公平水库等等,值得抒写;海丰名人不少,历史上有,现代也有,要多宣传;海丰是汕尾文化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要加以深入发掘。他还希望与会者多交流,“请进来、走出去”,多搞些采风活动,发挥海丰文学刊物、团体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创作水平。
  王万然感谢海丰的作家作者对汕尾日报副刊的大力支持,指出副刊的作用就是提供精神食粮、挖掘文史资源、培养文学新人。他说,海丰是汕尾文化之源,文史研究内容相对其它县(市、区)来说更多,也出现了很多文史作家。他说在陆丰、陆河发现很多作者都是教师,而海丰不一样,各行各业都涌现了作家、作者,这是好事,但也有不好的一面,教师少了,在培养学生写作、发动学生投稿方面可能就不占优势。他要求编辑严格把关,尽可能不出现剽窃的稿件,不出现不合格律的诗词。他说大家的意见很好,达成了几点共识:第一是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到的“讲品位、重艺德,先做人、后作文”,先把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修炼好,不要“自己批判的恰恰是自己在干的坏事。”第二是有关创作交流问题。副刊发起的“文学沙龙”交流平台很好,但它毕竟是虚拟的,如何将虚拟的“沙龙”变成实实在在的、面对面的交流?在城区、陆河、陆丰达成共识的“文化之旅”采风活动就是一个“实化”的方式,海丰作者也应该参与。他认为采风活动可以长短结合,“长线”就是联络全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