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蕴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5项,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在这里,闽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交融汇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汕尾30项省级非遗吧——
凤山妈祖庙会是粤东地区传统庙会活动之一,是地方社会民间信仰与社会风俗的集中展示,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在庙会活动中体现出当地群众祈求和平安宁、财丁兴旺、事业发达、万事如意的美好愿望。2009年10月,凤山妈祖庙会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山祖庙,是广东久负盛名的妈祖文化传播中心之一,位于品清湖畔、凤山脚下,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清乾隆七年(1742年)扩建,历代香火不断。经过历次重修,现原貌保存完好,建筑呈“双星抱印”“龙虎相护”格局,嵌瓷、木雕、石雕等装饰华美。不仅放炮头成了凤山祖庙的特定活动,而且形成了以“抢炮头”为主打的庙会活动。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纪念日,除由理事会组织民众集体祭拜妈祖和组织艺术队伍护送妈祖金身巡游合境,一定要放出23枚彩炮,第1、2、3炮为“财丁兴旺、幸运长驻”炮,第4至20炮为“平安炮”,第21至23炮为“吉子炮”。理事会定下规矩,凡抢得第1、2、3和第 21、22、23炮者,由理事会送给一面炮头镜。各得主将炮头镜供于家中,四时奉祀。次年,各得主将炮头镜送回祖庙妈祖灵前,并各送戏一台,酬谢妈祖保佑和赐福之恩。 随着凤山祖庙天后阁和妈祖石像落成,汕尾凤山旅游区应运而生,每年庙会内容也越来越精彩。参加庙会的信众由原来只局限于当地社区扩大到全区,不少港澳台侨胞也常于庙会期间回乡参与。原来所放的23枚炮头,已没法适应信众所需。不少信众都发出“几时抢得妈祖炮头”的叹息。理事会在诸多叹息声中,审时度势,经反复研讨后于1995年始,增设10枚彩炮,专供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客商竞标,将炮头总数增至1380枚,供各地信众当场竞抢。这样既能获得更多善款,利于庙宇维修,保证旅游区不断升级,又能保证“抢炮头”传统活动扩大面积,有利于更好弘扬妈祖精神,传播妈祖文化。他们为10枚竞标炮命名:“一帆风顺”“双喜临门”“三阳开泰”“四季平安”“五世共昌”“乐临善家”“七彩呈祥”“发达兴旺”“天长地久”“头彩长虹”。凡经竞标得其中一炮者,由祖庙理事会送给纯金纪念牌;凡在竞抢中获炮头者,祖庙送给令旗符法。得主都会在一年里送戏或捐款谢妈祖保佑之恩。此后,旅游区的各种设施得到不断改造、维修等。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凌晨子时,理事会组织信众按规仪祭拜妈祖。及至辰时,各艺术巡游队伍一齐于凤山妈祖文化广场,陪护妈祖銮驾出游。但见鸣锣开道,旗门开处,上百名着宋代服饰的男女青年,执笛舞翎,簇拥着妈祖灵轿,款款而行,巡游全境,还有戏出、民间故事造型、灯笼队、大旗队、舞蹈队、舞龙队、舞狮队、八音队、旱龙舟队等几十支舞蹈、表演队尽情演绎妈祖精神,弘扬妈祖美德。巡游队伍所到之处,万人空巷,争迎妈祖圣驾、争观盛世胜景。午时,妈祖回銮文化广场,金身就座广场舞台。有意竞标彩炮的海内外信众,齐聚在舞台上,在咚咚鼓声中10位信众分别竞标,以最高价抢得自己心仪的彩炮。紧接着就是竞抢炮头了。庙前古戏台连演数十台大戏的同时,还刻意准备一台独具地方文化特色、海韵浓浓歌颂妈祖精神、演绎和平友谊的文艺节目,让广大信众在艺术享受中得到启迪、受到教益,凝和于邻里,扶危于旦夕,济困于万一。 博美妈祖信俗,源于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博美妈祖信仰习俗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展现地方文化与妈祖信仰之间的血脉关系。2012年2月,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博美妈祖宫有别于其他天后宫的显著特征。自古以来,以敬立灵牌的方式祭拜。宫门楣上四个闪闪发光的大字“天太后宫”,比其他“天后宫”多一“太”字。据林氏族谱载,妈祖林默,是唐代林姓九牧(即九兄弟)排行第六的朝廷重臣林蕴的第七代孙女,而背负妈祖灵牌南迁而来的先祖林直可则是林蕴的第十七代裔孙。林直可称妈祖为“太祖姑婆”,因此写上“天太后宫”的门楣,体现妈祖与林姓的血缘关系。由于博美社区以林姓为主,因此群众也都称妈祖为太祖姑婆,对妈祖怀有血脉相承的虔诚、敬奉。妈祖宫宫门后面题有“维众母”三个金色大字,意即妈祖是家乡之仙,是维护四海众生平安无恙的圣母。宫前竖有两支大旗杆,旗杆上写着“护国庇民”“参天两地”八个大字。旗杆每十年大庆更换一次,每次要升高4寸,意即年景岁岁好,民生步步高。 博美妈祖信俗的活动丰富多彩。每年除夕午夜稍过,各家各户鸣放辞旧迎新鞭炮后,男女老少便在五福灯笼照引下,前往天后宫敬拜妈祖,奉上新春第一炉香;正月初四清早,各地善男信女纷纷到妈祖灵前问卜求签,名曰“求落马签”。在十三开灯日,去年添丁的人家要到妈祖宫送灯、挂灯,祈求孩子快快长大;正月十五元宵夜,上一年迎娶的新娘要在家人簇拥下,先到东门朝拜观音,而后到南门妈祖宫观灯,并藏灯碗。若来年得子,则翌年元宵则需还愿;此外,元宵期间有妈祖巡游等仪式,以保佑境内百姓康宁。九月初九秋尝会,当地在妈祖宫中大演酬神戏感恩妈祖,是日,家家户户买新抹草挂于门楣或插于门神香炉,以驱邪除煞,保佑平安。十二月十六“年尾牙”,商户备齐银锭香烛,清茶果盒,五牲酒礼,前往妈祖灵前还愿酬恩,并祈祷来年生意更加兴隆。十二月二十四神上天,各家各户到妈祖宫内焚烧云马、云凤、送众神上天,祈求众神上天之后,保佑凡间年尾平安无事。 妈祖的诞辰对于信众来说也是一件大事。每年三月二十三祖姑诞,都要在清早开始隆重举行祭祀庆典。宫前香炉插上大香、大烛,台桌摆上全猪、全羊糕塔等,一应俱全,贡品十分丰盛。祭拜完毕,妈祖圣驾巡游。此时,钟鼓齐鸣火筒三通,大吹高奏,鸣锣开道。横幅、直幡、大灯、清道、警跸、仪仗、仪卫、封号旗、提灯、护灯、九层凉伞、日月扇等队伍庄严肃穆。紧随妈祖圣驾之后的民间文艺队伍有五福狮、舞金龙、扛大旗、挑花篮、大锣鼓、八音、飘色、西秦曲班、图景戏等,场面壮观。 “拂秋千”,也叫“打千秋”。是一种将体育运动、民歌对唱和民间信仰等融合在一起的传统民间风俗,是海丰地区民间春节期间和闹元宵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流传于海城高田一带以及梅陇镇的大门兜、公平镇盐街口等地。2015年11月,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拂秋千”与常见的“荡秋千”是有区别的,“荡秋千”是竞技比赛,以荡得最高为胜。“拂秋千”则着眼于“打”。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斗歌”。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日,各地便开始搭起千秋架,十三日开始“拂秋千”,历经半个月的时间。“拂千秋”与元宵节的结合,寓意着村民们一年中风调雨顺、身体健康,添丁添财,平安大吉。 拂秋千所用秋千架,用四支木杆搭起四米多高,中间装一凿了两个圆孔的横木,穿过两支大竹杆(长约6米),两头安上座椅(秋千斗)。搭秋千架有一定规例,大门兜搭秋千架均按干支纪年的岁次东西南北而定坐向方位,搭在祠堂、神庙前面,或村里空阔地上。传统上,秋千架正月十二搭,如今则改为除夕搭建,一直到二月初一拆收。 拂秋千活动由“打秋千”和“斗歌”组成,参与的人坐在秋千斗上,由地面上的儿孙健在的“好命人”夫妇用力使其像轮子般转动,坐在两端秋千斗上的歌手在“你(念螺)讲嗬罗”声中拉开斗歌序幕。表演者边打秋千边对歌,对歌的形式是一问一答。歌词多为即兴自编自唱,内容多为歌颂太平、喜庆丰收、敦亲睦邻、表达爱情、劳动生活、民俗风情等,无所不包。唱词一般以四句为一首,寓意深刻、一语双关、生动谐趣;旋律生动活泼,或古雅动听,或高亢悠扬,但多数旋律音阶起伏大,节奏鲜明。歌者一般都按字行腔,千方百计将歌词咬准唱明,以展示其唱词的魅力。斗歌败者下台,胜者在观众的喝彩声中留座。秋千场上,不少观众也和着秋千歌那悠扬、轻松而高亢的旋律尽情歌唱。人们通宵达旦,尽兴欢乐。 拂秋千这一活动与元宵节活动相结合,并集群众竞技、民间音乐和民俗生活于一体,还将社会的伦理道德与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等融入其中,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秋千歌词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为研究海丰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素材内容来源于汕尾日报、海陆丰民系文化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