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长者易用专区 > 县区新闻

一个村庄两个古村落—— 记市首批农村文化礼堂陆丰市博美镇赤坑村

信息来源:汕尾日报 时间:2021-09-19
字体: [大] [中] [小]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

  

超高村城门

  近日,陆丰博美赤坑村荣膺市首批农村文化礼堂称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赤坑村辖下的虎坑自然村、超高自然村都是省级古村落。而这正是该村荣获市首批农村文化礼堂的重要因素。

  与“状元”沾亲的虎坑村

  虎坑村建基于宋代,原本为康、陈、洪等姓氏杂居的村落。后林氏先祖于嘉靖年间迁入虎坑村,在历史变迁中其他姓氏逐渐外迁,如今该村为林氏独姓村。

  虎坑村是一座围寨,设西、北两寨门。周围青山簇拥、绿水环绕,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作为古村落的实物支撑,虎坑村现有十三座年代久远的祠堂和古民居。祠堂样式有宗祠、家祠、祖屋、四点金等等;古民居建筑样式有下山虎、二间直、独脚靴、封厝包等等。

  虎坑村年代最久的林氏宗祠占地面积326平方米,相传与清代潮州状元林德镛有关。和人们熟知的明代潮州状元林大钦相比,清代潮州武状元林德镛就沉寂了一些。据说当年林德镛主仆上京赴考,路经葵潭、巷口、大溪头,到达虎坑村时天色已暮,于是上前借宿。虎坑林氏先祖见林德镛相貌威武,又兼是同姓,遂热情相待;先是派家人腾出房间供林德镛主仆居住,后又提供丰厚的食物。林德镛感受到虎坑先祖的美意,遂在虎坑村休整了一段时间,以解风尘。虎坑先祖对林德镛主仆关怀备至,还烧香拜佛祈求林德镛上京得中榜首。林德镛启程时,虎坑先祖特意资助白银320两,以壮行色。启程当天,虎坑先祖合族送林德镛主仆往冲口渡口乘船。

  对于虎坑先祖的热情款待,林德镛铭记于心,他得中状元后,荣归故里,特意亲到虎坑村林氏宗祠上香敬拜,并特赠匾额“状元”一面,答谢虎坑村老少对他的热情善待。匾额长年挂于宗祠中堂,可惜在土改时被毁。而清朝官员林国俊赠匾“赞郡宣猷”一面,至今犹挂在宗祠中堂。

  林氏宗祠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岁月漫长,沧桑世变,历代补修,一直保持原有的样貌。该村较重要的还有西峰家祠、西池家祠及西涛家祠。西峰家祠属下山虎古建筑造型,占地152平方米。西池家祠属下山虎双反照古建筑造型,占地320平方米。西涛家祠也属下山虎古建筑造型,占地面积152平方米。三座家祠皆建于明代,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虎坑村境内还有一座龙江古寺,曾是海陆丰农民运动东南片赤卫队活动场所。

  诞生“进士”的超高村

  超高村的历史可追溯至元朝初期,原本为卢、王、关、陈姓等姓氏聚居村落。至明末清初,他姓逐渐外徙,如今为林氏独姓村。至今村中还遗留有王厝巷、卢厝巷、兵部遗址、四仔巷、关厝养马巷及祠堂仔等古地名古建筑。

  超高村建村之始,孤村而立。明朝初年,为防海盗土匪、豺狼虎豹,该村林氏始祖奏请知府同意,组织其他姓氏劳力,历经三年四个月,挖取村东面“公山后”半座山的“石散泥土”夯实建成一座围城。城基深1.5米,厚1米,城墙高4米以上。城墙南面建有一道独特的城门,门槛处因置有一条“月眉石”而著称,门槛左右通道为车轮行道;城门上方设有木制楼棚,留有左右两个圆孔,用于观察城外动静;两扇城门为厚木所制、厚约15厘米。除此之外还设有三道寨门。城墙四角各设“铳櫃角”,设有若干铳眼,当外敌入侵时可据此反击、起到守城卫村的作用。

  超高村的城墙、城门、铳櫃角较具特色。为古建筑研究者所重视。

  超高村的城门外右前方竖立着三副旗杆硖这是旧时代考取功名者才能享有的荣耀。第一副旗杆硖据说为大塘村兵部主事卢锻所立;村民传说卢氏在超高村出生长大、后迁居桥冲镇大塘村;功成名就后,卢兵部不忘旧情,在超高村竖立起旗杆硖。第二副旗杆硖为清乾隆十八年进士林逢泰所立;第三副旗杆硖系嘉庆二十二年进士林飞鹤所竖。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