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怀是消防工程专业科班出身,2008年从中国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毕业来到汕尾市消防救援支队就投入消防工作中,一干就是13年。她先后立个人三等功5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消防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消防部队‘清剿火患’专项行动先进个人”“汕尾市善美好人”等称号,展现了“火焰蓝”巾帼力量。 火场上的女“福尔摩斯” 汕尾市从事火灾调查的工作人员较少,作为全市唯一的女火调员,在十几年的工作中,王晓怀直接参与了全市几乎所有大型、复杂的火灾事故调查。火灾现场错综复杂,一次次真相的挖掘,对火调员来说不仅仅是体力和精神的消耗,更多的是要面临不可预知的危险。在一次农村住宅火灾亡人事故中,王晓怀和刑侦的同事为了尽快对尸体进行初步尸检,就走进了废墟现场。在做完尸检刚迈出门槛的一瞬间,她身后的建筑整个都塌下来了。“那时候还是挺后怕的,要是晚两秒,估计就被压在下面了。”王晓怀说。 王晓怀认为,火灾调查工作就是在火灾发生后进入火灾现场,通过对与火灾相关的所有地点、人物、事件进行现场勘查、综合分析,进而认定起火时间、起火部位、起火原因、灾害成因、统计火灾损失和人员伤亡,还原火灾发生的全过程,依法对火灾事故作出认定,最终给受灾群众一个说法,解决火灾纠纷。并以此为案例,寻找火灾规律,做好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和教育,有效预防火灾发生。2017年12月9日,汕尾海丰县公平镇日兴社区一小档口发生火灾,导致8人死亡。这个属于较大火灾,损失很惨重,“我当时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如果他们的消防通道是畅通的,如果那把锁没有锁在那个门上,如果天窗是可以打开的,也许他们都不会遇难,或者不会有这么多人遇难。”王晓怀说,消防检查、消防宣传,都是在提醒老百姓要有消防安全的意识,防患于未然。 在自我推翻的过程中成长 火灾现场错综复杂,火灾扑救、人员撤离、可燃物分布,甚至是通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将调查导向错误的方向。 王晓怀就曾有过被误导的经历,在一次商铺火灾现场,现场痕迹指向起火部位在二楼,但二楼又没有发现可能的引火源。矛盾的痕迹物证,需要她找到更多证据佐证或者推翻。最终她和同事们发现二楼和一楼之间有一个孔洞,询问了当事人以后,发现他通过这个孔洞,自己拉了一条电线,再重新清理了一遍现场后发现,原来是一楼最先起火。“作为火调人员,我们就是在不断的自我推翻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王晓怀如是说。 为了能更好地在废墟中抽丝剥茧,让废墟“开口说话”,王晓怀不断研究全国各地的有针对性的火灾,并学习建模、视频分析等。为让火灾调查更加规范,半年前她开始准备法考,每天都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法律知识,并准备参加今年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一直以来,火调技术人员开展调查工作都需要用到录像的方法,但只是用于工作流程存档的记录需要。随着新业态、高难度火灾的增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火灾现场的分析研判不仅仅是在火场本地,更多的时候是通过线上会商、专家会诊的方式异地分析研究。如何把一个烧得面目全非火场的痕迹在网络上能够全面、客观、条理地展示,让专家、同行在有限的时间内一次性了解现场。在去年全国比武中,王晓怀首创逻辑录像记录方式,运用火灾现场痕迹的逻辑关系,还原火灾蔓延的全过程。最终,助力广东总队获得团体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今年4月,广东省首届消防刑侦火灾调查比武拉开帷幕。这一次王晓怀作为评委,和其他专家一起花了30天时间打造21个模拟火灾现场。为让人为打造的火场最大限度贴近现实,无论是场所的室内装修、剧情的设置还是起火原因、点火方式的预设都经过无数次推翻和重设,既要设置难度考核队员的应战能力,又不能与事实脱离。王晓怀坦言,当出题人压力很大。“但看到在全国多位火调专家的努力下,火调技术得到传承,越来越多的年轻火调员成长起来,感觉非常好,我们这些中坚力量可以把接力棒接好、传稳。”她感慨道。 除夕夜奋战在火场一线 火灾调查工作的不确定性,对于王晓怀来说没有节假日可言。熟睡的她随时在每一次急促的电话声中惊醒,前方传来通知“发生亡人火灾了,赶紧带齐装备到现场”,来不及安排好孩子,她便整装赶往事故现场。王晓怀的丈夫龚长野也是一名消防干部,就任陆丰市消防救援大队队长,常年于陆丰市工作,一个月回不了家也是常事。这么多年来,王晓怀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节奏。家中9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只能靠老人照顾。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她常常错过了孩子的生日和一些成长的重要时刻。2019年2月4日,在火场待了一天的她竟然忘了这一天是除夕夜,家里人都等着她吃“团圆饭”。工作到晚上九点多,她才抽空回到家,吃上一口“团圆饭”。 获过多项荣誉的王晓怀谈起家人尤其对孩子总是心怀愧疚,但如若让她再次选择职业,她依然会选择消防。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每项荣誉的获得,对她都是鼓励和鞭策。她所做的一切,只是一名热爱消防事业的人应该做的事,既然选择了,就要将这项工作做到最好。 汕尾日报记者 陈晓铭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