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发现的商周时期先民的聚集地,以白田山遗址和东坑南遗址为代表,据市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练娟介绍,其中白田山遗址是一处墓葬区域,东坑南遗址是一处生活区域。本期先介绍白田山遗址。白田山全貌。
白田山遗址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街道西湖村委会格田村东南侧,由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六个小山岗组成,白田山西侧山脚下为三家村,有大片农田和水塘,地势平坦,有小河自南向北汇入南门河,东侧原为连绵低矮群山,遗址所处山岗由南至北依次编为1至6号岗,分布面积50余万平方米。
白田山挖掘现场。
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因建设比亚迪工业园区,深圳市文保中心考古队对白田山遗址1、2号岗实施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先秦墓葬36座,灰坑18个,柱洞23个。采集、出土陶器110余件、石器110余件、玉器30余件、青铜器若干等文物290余件,其中随葬品约160余件/套。主要有鸡形陶壶、单把带流壶、圜底釜、大口尊、拆腹豆、玉玦、玉戈、T型玉环等典型器物,初步判断白田山遗址具有后山文化和浮滨文化两组文化面貌,文化内涵丰富。
鸡形陶壶。
白田山遗址出土的玉玦。
练娟介绍,后山文化的中心区域在揭阳普宁一带,其分布波及东江、梅江、韩江至汕尾沿海,年代在新石器晚期至商早期,在白田山遗址发现的鸡形陶壶是后山文化代表性器物。浮滨文化的中心区域在揭阳、饶平一带,其分布波及整个粤东直至闽南、香港,年代从商中期至西周,在白田山遗址发现的圜底釜、大口尊、玉戈等是浮滨文化的代表性器物。白田山遗址的发掘,证明汕尾先民已具有墓葬区、生活区等功能区域划分,墓葬规格不一,最大者有4.5×2米,小者仅1.5×0.5米,陪葬品丰俭不均,特别是出土的象征贵族身份的玉玦、玉戈、T型玉环等,说明已存在社会阶层,证明了汕尾区域在商周时期已具有成熟的社会形态,在岭南文明演进过程具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