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汕尾日报记者 沈洛羊
本月20、21日连续两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铸新时代革命老区新辉煌——纪念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建立90周年系列活动”在海丰隆重举行。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学者齐聚海丰,就海陆丰光辉的革命历史及其深远影响展开学术研讨和交流。
“红色经典”研究新成果
参加学术的研讨会的北大教授仝华、南方医科大学教授林雄辉等专家、学者都是目前国内研究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研究彭湃的佼佼者。
正如北大副教授冯雅新在《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研究综述》一文中指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由彭湃烈士亲撰的《海丰农民运动》《海陆丰苏维埃》,属于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新中国成立后,中宣部编印了《1927年海陆丰的革命运动》,海陆丰苏维埃30周年纪念大会筹委会编写了《海陆丰苏维埃史料》,广州大学生史料调查队通过调查研究,编印了《海陆丰苏维埃革命史》,此外,还出版钟贻谋的《海陆丰农民运动》,杨丙昆的《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海陆丰苏维埃》,以及《彭湃的传说》《彭湃烈士传略》等书问世,取得丰硕成果;"文革"期间,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研究被迫中断;1981年后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彭湃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彭湃研究史料》,涌现了《苏维埃之光》《海陆丰农民运动》《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彭湃年谱》《彭湃研究》等一大批专著,取得了新的进展。包括20日下午举行首发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为理想奋斗的彭湃一家》,都是新阶段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肯定和重申了海陆丰苏维埃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肯定和重申了彭湃烈士的历史地位。有的研究比较宏观,如仝华教授的论文指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基因表现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记“革命理想高于天”、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有的研究成果比较细微,如北大博士后李爱军的研究指出,彭湃烈士采用手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像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属于首创。
“红色坐标”重现共产党人的初心
20日晚上,精心准备的“红色坐标·海陆丰1927”主题文艺晚会如期上演。整台晚会为跨越时空,情景交融的纪念演出,采用篇章式结构,情景表演形式,由引子《魂牵红场》、第一篇章《策源地·田仔骂田公》、第二篇章《诞生地·热血已沸腾》、第三篇章《根据地·红色的胎记》、尾声《不忘初心》5个篇章组成,共有14个精彩节目。参与演出的本土演员近200多人。海丰籍著名男低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彭康亮倾情献唱《家乡情》。晚会现场时时响起观众如雷的掌声。这是一台激励人们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晚会;是一台让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回归本色、擦亮底色、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晚会。
“红色后代”的祝愿
参加这次盛会的有不少“红色后代”,包括徐向前元帅的儿子徐小岩将军、恽代英的孙女恽梅等等,他们都祝愿海陆丰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在上海工作的恽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爷爷恽代英曾经在南昌起义失败时随周恩来等撤退海陆丰,后经陆丰碣石湾抢渡往香港。她早有心愿,退休后把爷爷当年革命过的道路重走一遍,这次活动提前实现了她的愿望。她于前一天参观了广州黄埔军校,中共“三大”旧址等,感触很大。她高度评价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当初老一辈革命者家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和平幸福的日子。她认为海陆丰有很好的自然环境,有原生态的沙滩,闻名遐迩的海鲜等等,一定会发展得很好。
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的儿子袁振威在书面发言中,回顾了袁国平在彭湃同志开创第一个中国县级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在彭湃烈士领导下,与彭湃并肩战斗,为建立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为海陆丰斗争的胜利英勇奋斗的历史,希望英雄的海陆丰人民发扬革命精神,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彭湃烈士亲属在发言中说:“我们相信,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海陆丰人民一定能够把海陆丰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海陆丰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如何更好传承“红色基因”
《城市观察》总编辑魏伟新认为“要正视海丰革命在我党历史上的巨大贡献和重要地位长期被低估的现状。”他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第一是重视不够……;第二是争取不够。海丰是‘中国苏维埃的鼻祖’,居然连中央苏区县都不是……第三是宣传不够。”
冯雅新也认为,对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和彭湃烈士的评价已成为在座的各位的共识,但却没有成为全国人民、青年学生的共识,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提升的空间。他认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和彭湃烈士应该写入教材、写入专著,成为常识。
林雄辉等专家学者认为海陆丰应该建立一所红色干部学校,或者建立一所专门培养农村党员干部的学校,更好传承“红色基因”。(转自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