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菖蒲(Acorus calamus L.),菖蒲科菖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横走,稍扁,分枝,黄褐色,芳香;叶基生,向上渐窄,脱落;叶片剑状线形,基部对褶,中部以上渐窄,草质,绿色,光亮;花序梗二棱形,叶状佛焰苞剑状线形,肉穗花序斜上或近直立,圆柱形;浆果长圆形,成熟时红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
南北两半球的温带、亚热带都有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分布,但多产于长江以南各省。菖蒲生于池塘、湖泊岸边浅水区,主要集中于海拔2600米以下的水边、沼泽湿地或湖泊浮岛上;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寒;宜在富含腐殖质、水分充足的土壤中种植;可利用种子进行繁殖。
菖蒲的根茎中含挥发油、萜类、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甾类及皂苷等化学成分。具有平喘、解痉、抗菌、抗性腺、镇咳和祛痰等药理作用。从唐宋起,古人便开始流行植菖,将菖蒲当作案头清供,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菖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古时端午节,百姓常喝菖蒲酒、带装有菖蒲的香囊,以补体强身、驱虫、避瘟、防病。
形态特征
菖蒲,菖蒲科菖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横走,稍扁,分枝,直径5-10毫米,外皮黄褐色,芳香,肉质根多数,长5-6厘米,具毛发状须根。叶基生,基部两侧膜质叶鞘宽4-5毫米,向上渐窄,脱落;叶片剑状线形,长0.9-1(-1.5)米,基部对褶,中部以上渐窄,草质,绿色,光亮,两面中肋隆起,侧脉3-5对,平行,纤弱,伸至叶尖;花序梗二棱形,长(15-)40-50厘米;花黄绿色,花被片长约2.5毫米,宽约1毫米:花丝长2.5毫米;叶状佛焰苞剑状线形,长30-40厘米;肉穗花序斜上或近直立,圆柱形,长4.5-6.5(-8)厘米;浆果长圆形,成熟时红色。花期(2-)6-9月,果期8~10月。
植物文化
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先秦时便与端午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吕氏春秋》的叙述:“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菖蒲,水草也。冬至后五十七日而挺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荆楚岁时记》中也记载了端午时节“以艾为虎,菖蒲为剑”,悬于门户辟邪祛毒的习俗。古人认为菖蒲的生长集中体现了一年中由阴蔽到阳发的起承转合,且菖蒲叶片形态有脊似剑,因而被视为斩旧迎新、祛邪辟晦的象征。
菖蒲不仅是端午时节的必备之材,更与插花艺术结合,比艾草多了审美、装饰、甚至言志的功能,渐渐催生出了端午插花文化的雏形。古人从菖蒲、艾草、石榴、萱草、蜀葵、栀子等时节植物中任选五种作为端午清供,并称“午时花”,成为端午节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元代的高压政策下,文人发展出以花遗兴、借花抒怀明志的插花文化,此时的菖蒲表现出作者或有出世之志的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