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潮涌澎湃。站在广东东部沿海的黄金节点上,汕尾正以省委赋予的“西承东联桥头堡、东海岸重要支点”为战略坐标,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宏大叙事中谱写东西联动、山海共融的奋进乐章。
2024年,汕尾以地区生产总值1500.89亿元、增速4%的亮眼答卷,在粤东西北地区中拔得头筹。这座革命老区,正以破竹之势重塑发展格局,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明珠。
交通先行
黄金走廊打通山海动脉
汕尾,一座被山海眷顾的城市,坐拥珠三角向粤东延伸的天然地理优势,如今正以“大交通”为笔,在粤东沿海勾勒出一条贯通东西、辐射南北的黄金走廊。厦深铁路、广汕高铁、汕汕高铁三线并行,与甬莞、沈海、兴汕高速交织成网,让汕尾实现了“半小时抵深”“一小时达穗”的湾区通勤速度。广汕高铁向西延伸,将大湾区的产业脉动源源不断输送至汕尾腹地;汕汕高铁向东飞驰,串联起汕潮揭都市圈的资源活水,汕尾在“左右逢源”中成为粤东沿海当之无愧的交通枢纽。
更令人振奋的是,河源(龙川)至汕尾铁路项目纳入国家铁路网规划,汕尾新港区(白沙湖港口)建设如火如荼——10万吨级泊位即将于2026年投用,15万吨级巨轮停泊蓝图也渐次展开。当陆海联动、港铁协同的立体交通格局初现,汕尾与盐田港、小漠国际物流港的协同效应正加速释放。这条黄金走廊,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通道,更成为产业、资本、人才流动的“超级动脉”,让汕尾从地理支点跃升为经济支点。
产业集聚
山海之间筑起创新高地
交通网络的完善,为汕尾打开了产业跃迁的“任督二脉”。依托深圳对口帮扶的东风,汕尾以“5+N”先进制造业集群为骨架,在新能源、电子信息、海上风电等赛道精准落子,构建起山海联动的产业生态圈。
在汕尾高新区,比亚迪绿色制造产业园拔地而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如藤蔓般延伸,与大湾区汽车产业集群遥相呼应;信利集团领衔的“芯屏端”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上演着传统产业的“智变”大戏。
而在波涛汹涌的南海之滨,全球最大的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从明阳智能生产线走向深蓝,140万千瓦装机容量托举起的“风渔融合”模式,让汕尾(陆丰)海洋工程基地成为绿色能源的创新策源地。
产业发展离不开优良的营商环境。汕尾以“深圳效率”为标杆,打造营商环境4.0版本:1465项政务服务“深汕通办”,投资项目审批跑出“加速度”,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服务基地的落地,更让这座粤东城市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抢占先机。
2024年,汕尾登记在册经营主体数增长11.9%、新设企业数激增76.5%,这两项排名全省第一的数据印证了这座城市的产业活力。
文旅融合
多彩文化绘就乡村诗篇
当产业发展的引擎轰鸣作响,汕尾的文化底色也在山海之间愈发鲜亮。红海湾的碧波银沙、玄武山的千年梵音、彭湃故里的红色记忆、陆河青梅的绿意盎然……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为汕尾引来八方游客。
2023年,广汕汕高铁开通的汽笛声唤醒了这座滨海城市的文旅基因——去年,全市接待游客超2592万人次、过夜游客增长180%的数据,宣告着“湾区后花园”的强势崛起。
红海湾“网红咖啡一条街”的浪漫彩绘,陆丰清云山定光寺的晨钟暮鼓,“鹭影禾香”生态绿道的田园牧歌,向大海出发的“跳岛游”,共同见证了汕尾的文旅转型。
汕尾不仅停留在“流量收割”,更着眼于“留量深耕”。从陆丰皮影戏亮相国家级展演,到西秦戏《麒麟夺锦》入选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文化IP的打造让汕尾旅游经济有了更深厚的底蕴。“五一”期间,首届海陆丰文化艺术周开幕,以“非遗+潮流+港风”为核心,通过英歌舞、渔歌传唱、虎狮巡游、海陆丰说唱之夜、K-POP随机舞蹈挑战等多元形式,向八方游客展现汕尾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
民生提质
幸福坐标丈量发展温度
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落点,始终是民生的温度。汕尾以教育、医疗、文化为支点,全力补齐民生短板,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全省第一、城乡差距持续缩小的成绩单背后,是9300个新增学位的教育扩容,是汕尾市职业教育集团联合省农科院、华师打造的“产教融合生态圈”,是深汕中心医院恶性肿瘤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突破,是医保跨省共济试点带来的就医便利,更是43个省级达标文化站、22枚省级以上赛事金牌映照出的文体荣光。
在陆河县职业技术学校,世界技能大赛银奖的奖杯见证着职业教育的蝶变;在联安镇“鹭影禾香”示范点,农文旅融合项目让乡村振兴有了诗意表达;在村卫生站医保结算全覆盖的便利中,百姓的笑容成为最温暖的民生注脚。汕尾用实实在在的福祉提升,诠释了“发展为民”的初心。
从交通枢纽的硬核支撑,到产业高地的强势崛起;从文旅融合的诗意绽放,到民生福祉的温情浸润,汕尾正以“东西联动、山海共绘”的智慧,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这座向海而兴的城市,将继续以“桥头堡”的担当、“重要支点”的魄力,在广东东部沿海擘画一幅更具张力、更富活力的发展长卷,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贡献汕尾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