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尾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全省首个地级市海洋渔业全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到2035年,汕尾海水养殖产量达到60万吨,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发展目标。
《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24-2035年)》构建“一带两湾四区”的总体发展格局。
“《规划》经过实地调研、编制起草、咨询研讨、意见征求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听取了相关部门、行业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在参考省相关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汕尾市情,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规划。”汕尾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深入践行大食物观,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聚焦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为推动沿海县(市、区)海洋牧场项目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今年9月,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在汕尾投运。
汕尾是海洋大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比全省高出近4个百分点。2023年,汕尾市水产品总产量约61.76万吨,总产值达140.14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3.59%。今年9月,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在汕尾投运,有望打造“海上风电+深海养殖+生态增益+休闲旅游”风渔融合示范集群。
从具体内容来看,《规划》分为谋划陆海接力的空间格局、着力构建特色化全产业链、推动高效联动区域分工、完善安全高效支撑体系、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深化互利开放区域合作等九个章节。
汕尾是海洋大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在谋划陆海接力的空间格局方面,《规划》划示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海上养殖适宜区2332平方千米,其中,海况较温和、区位条件较好的深远海养殖适宜区规划有22片深远海养殖区,总用海面积约743.74平方千米,构建“一带两湾四区”(“一带”即陆海接力创新发展带;“两湾”为红海湾与碣石湾两大海湾;“四区”为马宫岸港岛海联动发展区、红海湾生态文旅海岸发展区、碣石湾渔工旅联合发展区、甲子角全链融合发展区等四个片区)的总体发展格局,通过推动陆基、渔港、海岛、近海和深远海生产要素联动发展,进一步优化海洋空间资源配置。
如何实现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综合效益最大化?《规划》提出打造“1+3+N”产业体系,即以远海养殖为主引擎,做大做强加工端、装备端、渔旅端三大核心产业支撑,培育培优冷链物流、展销贸易等若干配套产业体系。
《规划》还创新聚焦绿色转型、装备革新、种业攻坚、内外联通、联农带农,提出打造生态海、创新海、优产海、合作海、共富海等“五片海”,锚定“华南高品质海产品主产区、广东海洋渔业全链融合发展主平台、‘海上汕尾’高质量发展主战场”的战略定位,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渔业强市。
2024年12月27日南方日报A03版。
南方+记者 陈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