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尾市海丰县城东镇大嶂村,春风拂过连片甘薯田。
汕尾市农业科学院种植业科研部主任方壮东蹲在田埂上,观察新引进甘薯品种的田间表现。在他身后,是刚刚揭牌的汕尾市甘薯种质资源圃,更优质、更高产、更高抗的“汕尾甘薯”新品种将在此培育。
汕尾市甘薯种质资源圃揭牌。
“这里收集保存了全国各地甘薯种质资源200余份,都是从全国优秀的育成单位引进的优质甘薯新品种,相当于甘薯的‘芯片库’。”方壮东说。
在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旱粮作物创新团队的指导下,汕尾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汕尾市农业科学院和广东红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汕尾市甘薯种质资源圃,通过利用宝贵的甘薯种质资源,不断开展新品种的甘薯杂交育种等科研工作,为培育适应本地气候和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奠定基础。
汕尾举办甘薯新品种引进示范观摩会。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种质资源,是种子的芯片,也是发展现代种业、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汕尾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叶杰雄认为,资源圃的建立将加速本土化育种进程,助力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且具有自主品种权的“汕尾甘薯”,为提升农民收益、保障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走进汕尾市农业科学院红耕试验基地,各种番薯琳琅满目,其中包括“广薯68”“广薯248”“徐薯37”“商薯22”等20余个新引进淀粉型甘薯品种。淀粉型甘薯具有丰产、高淀粉含量和抗性好等特点,适合作为加工原料。“我们将筛选出适合汕尾种植的优质淀粉型甘薯品种,提升当地甘薯产量,保障加工原料供应,不断延伸甘薯加工产业链条。”汕尾市甘薯种质资源圃有关负责人说。
汕尾地处粤东沿海,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甘薯,至今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广东的甘薯生产大市。近年来,汕尾不断引进新的甘薯品种,让小甘薯逐步发展成富民兴村的大产业。
未来,汕尾将依托资源圃平台,紧密结合“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联合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推动品种选育、绿色栽培、精深加工全链条升级,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甘薯供应基地。
南方+记者 陈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