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东街道双寨村,“兵支书”陈泽业带领村民种植油柑、茶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在甲西镇范袁村,“兵支书”范清贤带领干部群众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绿美生态建设,打造和美乡村;在南塘镇后径村,“兵支书”张长龙在壮大集体经济、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领头雁”作用……在陆丰346个村(社区)中,像陈泽业、范清贤、张长龙这样的退役军人当村党支部书记“兵支书”有54名,他们是陆丰推动乡村振兴、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一支硬核力量。
近年来,陆丰市把选优配强村级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大力培养优秀退役军人成为“兵支书”,充分激发退役军人“五种力量”(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可靠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应急应战的精锐力量、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骨干力量、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引领力量),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实施“百千万工程”提供坚强保障。
“兵支书”张长龙组织开展植树行动,为山坡添新绿。
锤炼集体经济发展“先锋兵”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面对此前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的困境,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作用,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成为陆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必答题”。陆丰市充分发挥退役军人敏锐洞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特质,不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开展专题培训,把这支“兵支书”队伍锤炼成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先锋兵”。
“我坚决做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绝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这是陆丰市城东街道双寨村退役军人陈泽业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的任职承诺。自2019年12月任双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陈泽业一直坚持扎根基层,发扬“退伍不退志”精神,用心用情为村民谋发展、谋幸福。他立足双寨村自然资源优势,通过长时间走访调研和邀请专家考察指导,决定带领村民发展油柑种植产业。
在陈泽业推动下,双寨村通过整合土地资源、扩大种植面积、改良种植技术、拓宽产销渠道,将原来的零星种植发展成规模化产业。截至目前,双寨村油柑种植面积已扩大至850亩,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400余万元,解决就业人数150人以上,盘活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对于奋战在“百千万工程”路上的“兵支书”来说,“战场”在变,奉献担当的初心没有变。博美镇蛟溪村“兵支书”陈春阳凭借在部队磨砺出的顽强毅力和坚韧品质,在经过研判后果断收回长期撂荒的荔枝园和被人违法私占的鱼塘,带领村民实施荔枝矮化改良嫁接工程,大力发展贝贝南瓜、铁皮石斛、红松茸等种植产业,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
如何把家乡经济发展好,同样是南塘镇后径村“兵支书”张长龙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上任后的第一“大手笔”就是改建村农贸市场。原有农贸市场规划管理落后、经营秩序混乱、环境卫生不过关,造成资源荒废。张长龙通过科学调研,规划建设了后径村农贸市场,改建后的农贸市场不仅方便村民生产生活,拓宽村民农产品销售渠道,还通过收取摊位费,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
勇当环境建设“排头兵”
扮靓乡村“新颜值”
“兵支书”作风硬、能力强,一举一动都彰显党员和军人气质,这是许多村民对“兵支书”的印象。近年来,陆丰市引导和激励“兵支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绿美陆丰大干一场”的生动实践中,当先锋、作表率,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共同绘就美丽乡村图景。
环境卫生情况不仅直接影响村容村貌,还关系村民身体健康。甲西镇范袁村“兵支书”范清贤时常关注村里的环境卫生。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村民们经常能看到他深入小巷角落、塘前池后带头清理卫生,在他带动下,全村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绿美生态建设,共筑美好家园。在今年的“我为家乡种棵树”活动中,范清贤带领群众种植苗木1372棵,让绿美成为乡村的新底色。
入村道路没有路灯,夜间车辆行人出入极为危险;土路年久失修,路面损坏严重,大坑小坑星罗棋布,崎岖不平,路两边杂草肆意丛生……这是甲东镇后洋村从前的情景。该村“兵支书”胡炳齐到任后,“硬着头皮、磨破嘴皮、踏破脚皮”,大力发动乡贤捐款,筹集资金13万元,对该村海澳土路和村南土路进行全面修复,并与入村道路一同安装上路灯。现在明亮温暖的路灯照亮群众出行路,为道路交通安全夯实保障,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得到村民的一致赞扬。
双寨村筹建文化公馆,将村史馆、村文化馆和村民公馆“三馆合一”,实现“一馆多用”,成为村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活动场所。
锻造服务人民群众“勤务兵”
倾情当好“贴心人”
“兵支书”不仅政治素质强、工作作风硬,更宝贵的是他们为民服务的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近年来,陆丰市积极发挥“兵支书”基层纽带和桥梁的作用,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急难愁盼”。如今在陆丰,这支“兵支书”队伍已经锻造成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骨干力量。
自“入户联心”工作开展以来,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党组织书记”的陈泽业以“入户联心”为抓手,带领联户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察村情访民意,收集群众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提出的意见建议,对群众所需所求做到心中有数,将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当成自己的大事办实办好。为弘扬文明乡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他多方联系乡贤,推动成立双寨村爱心协会,并筹集资金200万元建设双寨村文化公馆,将村史馆、村文化馆和村民公馆三馆合一,实现一馆多用,成为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活动场所。在他倡导下,双寨村成立了“玉兰轩”曲艺班,将传统曲艺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每周周末在文化公馆组织开唱,成为一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强有力队伍。
作为一名有着22年党龄的“兵支书”,范清贤一直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当村民向他反映家中自来水浑浊不清时,他马上了解情况,联系供水部门实地检查,发现是水管老化问题导致。了解到这一问题,范清贤随即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乡贤座谈会,广泛发动多方力量积极投身村里公益事业,共筹集资金89万元,重新铺设自来水管道2000多米,彻底解决全村饮水健康问题,剩余资金则用于村内其他民生建设。
一名“兵支书”是一面旗帜,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是“兵支书”队伍的真实写照。他们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全心全意投入家乡建设,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汕尾日报记者 曾佳鸿
通讯员 陆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