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发现,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少、规模小、占比低,‘十四五’规划目标完成还有较大差距。请问症结何在?下一步有何实招?”“企业普遍重生产、轻研发,如何真正激发创新内生动力?”……
8月28日下午,汕尾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现场,气氛热烈而严肃。一场围绕“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的专题询问正在这里举行。犀利的提问、诚恳的回应,充满了监督与支持的张力。
汕尾市科技局局长林博府受市政府委托作专题报告,晒出科创“成绩单”,也坦诚了问题与不足。近年来,汕尾布局建设了省科学院汕尾产研院、广工大创新院等平台,在深圳、广州设立“创新岛”,引进企业团队205家,落地汕尾企业52家,引进人才217人,品牌效应显著;狠抓产业载体建设,推动产业园区提档升级、谋划建设新质科教城,打造县域创新基地、创新型专业镇,完善县域镇域创新体系;发挥科技金融作用,今年上半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金额达到31.11亿元,同比增长79.74%,增速全省第四,其中专利权质押融资增速达609.25%,增速全省第一。
报告同时指出,高企数量距“十四五”目标缺口较大,科技型企业规模小、营收低,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层次人才匮乏、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不深等短板突出。
报告结束后,审议询问环节正式开始。方淳、王世红、吕辉模、李国成、刘展蓬、陈永旭、罗木基、林坤明、李启色共9位常委会委员接连举手,围绕规划落实、企业培育、研发激励、平台效能、产学研用协同、政策效应、科技投入、金融服务、人才引留等关键难点痛点问题犀利发问。到会应询的汕尾市副市长温树斌及市科技局、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税务局等部门负责同志不回避、不遮掩,直面问题,坦诚回应。
问答直击要害
“企业申请高企认定积极性不高,如何破解?”王世红问。市工信局负责人坦言,部分企业创新意识不强、产业基础薄弱是主因。下一步将加强政策引导、建立梯次培育机制,并精细服务存量企业,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政策落实。
“企业舍不得研发投入,如何从机制上引导?”吕辉模追问。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强化政策协同、加强项目引导、构建动态监测等组合拳,系统性破解企业研发动力不足难题。
“现有创新平台作用发挥不明显,如何提升?”李国成委员问。
温树斌和科技局负责人回应,将通过推动高新区“以升促建”、支持重大平台提质增效、优化服务布局、打造技术经理人队伍等多维度提升平台效能。
问题接连抛出,从科技投入、政策效应到人才难题,委员们问得深入犀利、多次追问。应询人认真作答,既摆情况也谈措施。一问一答之间,碰撞的是思路,凝聚的是共识,传递的是压力与责任。
“委员们的问题点到了薄弱处,帮助我们更清晰看到了问题。”会后,一位部门负责人感慨,“必须狠抓整改,把承诺转化为实效。”
整改落实到位
专题询问,“问”是手段,“改”是关键。
询问结束后,温树斌代表市政府对人大监督表示感谢,认为此次询问是对政府工作的一次全面体检和有力促进。他说,市政府将全面认领问题,立即制定整改方案,建立台账、压实责任,确保逐项整改到位;将以此次询问为契机,健全长效机制,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生态等方面持续攻坚。
汕尾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林军指出,听取和审议科技创新主体培育专项报告并开展询问,是落实汕尾市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他强调,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科技创新的紧迫性;要聚焦难点堵点,狠抓整改落实,切实解决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瓶颈;要强化协同联动,完善“人大监督推动、政府落实执行、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格局,市人大常委会要加强跟踪监督,共同推动政策举措落地见效。
此次专题询问,充分体现了汕尾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担当作为,通过精准发问和持续跟踪,必将有力助推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加快建设具有汕尾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科技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