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汕尾市海丰县2025年农村科技特派员助力“百千万工程”经验分享会暨农业科技成果展在海丰食品谷综合服务中心举行,聚焦展现近年来农业科技工作成效亮点、立足海丰县域优质农业资源禀赋,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引领作用,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创新发展。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校长、农业农村部岭南特色食品绿色加工与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主任肖更生,汕尾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林博府,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执行秘书长、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科技部部长王琴,海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彭成托,海丰县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陈文静,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各镇农村科技特派员及帮扶企业等50多位代表参加活动。
肖更生充分肯定海丰县农村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成效,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聚焦县域痛点,深化需求靶向服务。紧扣“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实施与县域发展瓶颈,深入调研,找准科技赋能切入点,精准匹配地方需求。二是强化协同攻关,打通成果转化路径。构建校地企高效联动机制,整合资源,打破学科界限,合力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加速成果在一线应用。三是凝练推广模式,构建长效赋能机制。系统总结成功实践,培育示范性典型案例,提炼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范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注入科技动力。
王琴指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作为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以“科技赋能”为核心,深度参与“百千万工程”,采用“1+2+1+N”组团帮扶模式,致力整合全省农业科技力量,“串”专家“链”产业,畅通科技创新到产业应用的转化通道。接下来,学校将继续精准对接服务汕尾市县镇村科技需求,引领特派员扎根基层,以科技创新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之路。
会上,林博府表示,汕尾市自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汕尾特色的科技助农新路径。海丰县以食品谷为核心载体,充分整合12个镇特色产业资源,通过科技特派员“以点带面”的帮扶模式,实现了镇域产业联动、全域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接下来,市、县两级将继续深化“三个一”服务模式,做精做细全链条服务,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全领域覆盖的新生态,不断强化人才培育,激发乡村振兴的新活力,逐步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汕尾海丰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乡村振兴贡献科技力量。
在活动现场,全体嘉宾共同观看了《科技惠农 步履不停——农村科技特派员帮扶纪实》纪录片,并听取海丰县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黄晓刚就海丰县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情况作出的总结汇报。2024年以来,全县12个镇精准对接了17家高校院所31个专业领域的36名高级专家团队,各团队共提出产业规划(建议)20余条、实地调研50余场次、培训25场次产业专业人员超800人次、文创产品设计宣传微视频52项、新产品引进10项、达成校企合作协议7个。海丰县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更是开创性地把特派员工作与县域食品谷运作结合起来,将全县12个乡镇各具特色、产业规模较大,突显镇域主导产品特色的企业整合到县食品谷,强化科技特派员帮扶业务以点带面链接县域全境,推动“帮扶不分镇”,着力打造了一个集研发、生产、展示、销售、物流和仓储为一体的食品产业集聚地。
分享会上,农村科技特派员代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师张眉、汕尾市农科院博士何浩,帮扶企业代表汕尾穗利农业农场总经理刘小军、广东天禾中荣农资汕尾配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远骢站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展现了在海丰乡村振兴路上,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与本地帮扶企业通力合作解难题,携手并进促发展的心路历程及科研成果。会后,全体嘉宾还共同前往展区观看海丰农业科技成果展示。
此次活动由汕尾市科学技术局、海丰县“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指导,海丰县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主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农村部岭南特色食品绿色加工与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承办,共同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工作部署,整合农村科技特派员优势资源,凝聚科技服务产业合力,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为“百千万工程”实施注入新动能。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科技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