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烧烤火爆“出圈”、西安“夜游经济”热度持续攀升、江苏扬州“中华美食荟”活动引来众多游客体验“味蕾游”……五一小长假期间,“满房”“等位”“售罄”成为了住宿消费、餐饮消费、购物消费的不二关键词。
假日过后,陆续出炉的各项小长假消费数据从不同角度展现出我国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和活力,特别是以餐饮、文旅为“领头羊”的各项消费数据纷纷创下“超历史同期最高水平”的佳绩。
支付宝发布的“五一”假期前3天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假期拉动了餐饮、出行、文旅行业消费热度的全面走高,假日支付笔数同比去年增长230%,消费金额同比去年增长200%,同比2019年则增长了70%。
事实上,消费的加速回暖并非依靠“假日经济”才突然出现。结合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消费复苏是今年我国经济实现“开门红”的显著标志之一。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相比去年四季度增长明显;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6%,在三大需求中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强。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本轮消费复苏,不仅体现出各地独具特色的消费品类和体验,而且以接触性消费为主的服务性消费实现强劲反弹。
可以说,今年以来,恢复和扩大消费打了一场漂亮的“先锋仗”,这场胜仗离不开“政府搭台、商家唱戏、消费者买单”这“三支箭”。而“三支箭”的背后,则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拉弓上弦”的支持和助力。
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政银企合作模式促消费扩内需;另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推出多项务实举措为消费供需两端赋能。包括调降消费信贷利率、提高信用卡透支额度、定制支付优惠活动、支持免息分期等在内的一系列促消费举措,不仅给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也对激发消费潜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拉长时间的维度,可以看到,实际上,相比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以文化、旅游、休闲、餐饮等为代表的服务消费此前并未受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足够重视。与此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仍存在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契合消费新需求的金融产品不够丰富,急需金融支持的消费者没有被快速有效地识别,差异化多样化的金融消费场景仍有待培育等等。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因此,金融支持服务消费的力度应进一步加大。
一方面,在审慎规范的前提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顺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既要发力供给侧,稳住经营主体,推动服务消费进一步加快复苏,又要助力需求侧,设计出更多契合消费者需求的消费金融产品。
对经营主体,金融机构可优化信贷管理,对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主要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特别是要针对文教体卫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支持力度,创新信用贷款产品,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推进相关金融服务直达企业。
对消费者,金融机构可在强化风险合规管理的基础上,加快产品创新,推动个人消费贷款在零售、文体活动、装修等场景领域的应用,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促消费活动,增加消费信贷额度、降低消费成本,多措并举改善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条件和能力,提升服务便捷性,推动服务消费加快复苏。
商务部将今年定为“消费提振年”,目前的消费复苏为全年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在各方合力之下,通过捕捉新机遇、挖掘新潜力,相信消费“马车”会跑得更快更好,持续为经济企稳回暖加力。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金融工作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