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节期间(2月15日至2月21日),市价格监测中心每天对市场居民主要消费商品价格及供需情况开展监测。据监测,与节前(2月8日至14日)相比,我市春节期间各类商品供需正常,市场秩序良好,主要商品及服务价格总体呈上升走势。年三十多数食品类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升,正月初一至初四,受节日传统习惯影响,部分经营者仍未开市,供应有所减少,价格高于节日前后,特别是部分生鲜食品上升比较明显,初五后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有所回落。
粮油价格保持平稳。纳入监测的粮油品种节日期间均保持平稳。与节前相比,除金龙鱼花生油(118元/桶,5升、下同)比节前上涨1.5%外,晚籼米(2.6元/斤)、丝苗米(3.2元/斤)、金龙鱼调和油(58元/桶)与节前相比均为持平。与去年春节期间相比,大米价格基本平稳,但食用油价格受去年原料上涨带动,有小幅上涨,如金龙鱼花生油、调和油均价分别上涨7.2%、1.7%。
肉禽蛋价格保持高企。节日期间,鸡蛋价格呈小幅波动,肉禽价格整体高企。与节前比,肉禽蛋出现不同程度上升,部分品种涨幅明显,猪排骨、猪精瘦肉、猪肋条肉、牛肉、鸡肉、鸡蛋节日期间平均价格分别为30.4元/斤、25.8元/斤、17.7元/斤、46.4元/斤、13.6元/斤、6.6元/斤,分别比节前上涨9.3%、16.1%、12.6%、3.3%、7.2%、1%。与去年春节期间相比,受上游生猪及活鸡市场供大于求影响,猪肉、鸡肉价格整体略有下降,如鸡肉平均零售价比去年下降3元/斤。
水产品价格涨幅低于去年。节日期间大多数水产品价格呈现不同程度上涨,其中海产类涨幅较为明显,如带鱼、黄鱼、海虾、基围虾等平均价格分别为26.8元/斤、21.8元/斤、52.3元/斤、34.5元/斤,分别比节前上涨11.4%、8%、8.8%、18.3%;淡水产品涨幅则普遍较低,如草鱼、鲢鱼、罗非鱼平均价格分别为8.1元/斤、5.2元/斤、6.4元/斤,分别比节前上涨了2.8%、4.4%、4.1%。今年水产品涨幅整体低于去年,与去年相比,大部分水产品价格均有小幅下降,降幅约5%左右。
蔬菜价格先升后波动下行。受到1月寒冷天气影响,蔬菜生产及外调均受到波及,供应收紧加上春节需求影响后市,菜价自2月中旬初期呈快速上升趋势。但后期因气温逐渐回升缘故,至春节期间,一些蔬菜品种的供应有了明显增加,同时随着节日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减弱,至正月初四菜价开始出现回落走势,但初六受本地市民采购“七样菜”的传统习惯影响,蔬菜消费明显增加,价格又有小幅回弹。与节前相比,大部分蔬菜品种均上涨4%~10%左右。其中涨幅较为明显的有芥兰、西芹、茄子等,涨幅分别为11%、9.3%、12.8%。
液化气价格保持平稳。节日期间市区瓶装液化气零售价持续保持108元/瓶(14.5kg,不含送气费),与节前持平,与去年相比,上升了5元/瓶。受节日劳力减少影响,送气人工费也较节前有所增加,据了解,节日期间送气人工费用上涨4元/瓶左右。
景点价格稳定。据了解,我市各地景点门票均维持平时水平,如本地主要旅游景区市区凤山妈祖景点节日期间执行当地价格主管部门15元/人的门票价格政策,保持节前水平。
住宿价格先升后降。受节日回乡、旅游人流拉动,除夕起,市内宾馆住宿价格普遍作出调整,如三星级酒店标准双人房268元/天,比节前上涨了40元/天,至初五由于节日住宿人流陆续减少,价格已回调至日常的228元/天的价格水平。与去年春节相比,今年住宿价格基本持平。
部分客运票价上调。春运之后,我市客运公司部分线路票价有所上调,比如汕尾至广州、深圳、汕头、海丰分别为125元/人、90元/人、80元/人、10元/人,比平时分别上调5元/人、10元/人、10元/人、2元/人,执行的票价标准均在政府指导价范围之内;部分线路没有上调,比如汕尾至陆丰、甲子、惠州分别为15元/人、25元/人、65元/人,维持平时票价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