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汕尾海丰县梅陇镇东风村,昔日乱拉乱挂、交织错杂的架空“三线”消失不见了,强弱电线路规范整齐,社区环境大大改善。
这是汕尾“三线”整治工作的成效之一。今年4月以来,围绕破解“三线”这一制约汕尾实现“全域镇村典型示范”的瓶颈难题,汕尾创新实施以全域“三线”整治为主题的“明珠十号”攻坚行动,系统谋划、通盘考虑,制定标准、分类施策,集成作战、梯次推进,全面补齐“三线”短板,推动人居环境和城乡风貌显著改善。
截至6月底,首批实施的示范类13个镇街和65个村社基本完成整治提升,汕尾市全域“三线”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从“分散治理”到“全域协同”
布局混乱、高低不一、断头垂挂、乱搭乱拉……“三线”就像一张张“蜘蛛网”铺张在城市上空,不仅影响市容市貌,还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但由于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又涉及多个运营商,还涉及资金问题,需要群众配合,整治难度不小。
要破解这一治理难题,机制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着整治攻坚的执行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工作专班集中办公,建立“日跟踪、周报告、月调度、阶段评估”机制,构建“四级协同联动”格局。依托“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包干机制,建立三级动态巡查督查制度,为整治注入了强大动力。
红海湾区田墘街道南联村通信线路下地,电力线“前线改后线”“拔杆上墙”。
在机制的框架下,精准分类的科学性成为关键,它奠定了整治工作有序推进的节奏感。汕尾市遵循“系统分类、按类施策、逐级提升”原则,将全市51个镇街和689个行政村(社区)精准划分为示范类、提升类、基础类。明确提升类9月底前以“优化改善”攻坚,基础类12月底前以“安全有序”攻坚,让整治更具针对性与计划性。
市城区红草镇亚洲村电力线“前线改后线”拔杆上墙。
有了科学的分类作为基础,汕尾创新工作模式。系统推进“明珠十号”攻坚行动,出台技术指引,实施双线排查法,建立“四张清单”;发挥“规划设计联盟”作用,联合专家团队定制迁改方案;在海丰县梅陇镇东风村试点“搭挂整理+通道租赁+日常运维”模式,降低企业成本,提升城乡风貌;针对不同区域,运用多种组合措施,削减隐患,释放公共空间。
模式创新进一步推动示范引领,形成扩大效应。通过集中攻坚,汕尾市打造了红草、桥冲等镇及晨洲、浅澳等村一批高质量示范点。如海丰县梅陇镇推动圩镇主干道“三线”下地释放发展空间,市城区红草镇亚洲村通过“四网合一”等改造实现整治与环境同步提升,这些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周边环境持续改善。
从“常规治标”到“标本同治”
破解复杂治理难题,既需向内聚合力量,也需向外汲取智慧,更需借势技术革新。汕尾市在推进全域“三线”整治中,通过强化内外联动、凝聚多方合力、借助数字赋能,为整治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
向外借力、向内聚力,是突破治理瓶颈的重要路径。汕尾市注重强化纵向对接与横向联动,在纵向上,主动向省有关单位请示对接、争取支持,邀请省通信管理局领导到市城区、海丰县开展实地调研,围绕问题分析、技术标准、管理机制等方面获得悉心指导和专业辅导,为全域“三线”整治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横向上,与惠州、潮州等地市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学习借鉴他们在规划设计、资源整合、工作模式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当外部的智慧与经验持续汇入,内部的协同效能便成为将蓝图转化为实践的关键。汕尾市着力强化协同作战、凝聚合力,市工作专班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工作谋划和指挥调度,市工信局、市发改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县镇村强化属地责任,多措并举推进工作,确保“三线”整治落到实处;各管线企业严格落实包干制,牵头负责包干区域内弱电线路规整及公共路由规划建设,有效整合力量,实现降本增效。
“三线整治”融入服务“百千万工程”一张图系统。
此外,汕尾以技术赋能,提高整治效率。依托南方电网智瞰平台搭建“汕尾市‘三线’整治一张图系统”,汕尾将“三线”排查、整治、评估、管控等各环节各要素全部精准“上图”,实现全流程动态可视、管理精准、决策智能;管线企业自主研发“三线”整治专用APP,精准记录施工前后影像对比,做到过程可追溯、责任可倒查、成效可验证;充分运用无人机技术,高效精准识别主干道沿线等重点区域线缆杂乱问题,大幅提升督导检查与日常巡检效能。
从“单一作战”到“全民共治”
在“三线”整治中,汕尾通过筑牢法治根基、拓宽资金活水、激发群众力量,为整治工作的长治长效提供了全方位支撑。
汕尾市率先强化立法保障,出台“三线”整治专项规范性文件——《汕尾市“三线”整治管理办法(试行)》,研究制定《汕尾市城乡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管理条例》,并列入年度立法计划,通过法定程序构建起“属地管理主责、行业监管主导、企业实施主体”三位一体管理体系,从根本上为“三线”整治的常态化、规范化提供了法治保障。
海丰县梅陇镇圩镇主干道横跨线路全部下地。
当制度框架搭建完成,资源的持续注入便成为长治长效的关键引擎。汕尾市积极拓宽资金渠道,破解资金难题。建立“财政支持+地方统筹+企业助力”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统筹专项债券、典型镇培育资金、驻镇帮镇扶村等各类财政资金,发挥央企国企助力作用,全面加强资金保障。
陆丰市甲子镇五十米大道通信线路下地、电力线“拔杆上墙”。
与此同时,为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形成治理的强大合力,汕尾市加强宣传推广,营造浓厚氛围。整合电视、网站、微信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构建立体化宣传矩阵,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潜移默化增强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推动“三线”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发布群众倡议书,推出“奖话费”“奖流量”等激励措施。
接下来,汕尾将以示范类整治提升为牵引,以点带面推动全域“三线”整治取得更大成效,加快实现“全域镇村典型示范”,着力打造镇村现代化建设的汕尾样板。
南方+记者 彭骏
通讯员 吕兴尧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