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武汉的天空飘着细雨,黄旭华院士安详地闭上了双眼。这位将一生藏于惊涛之下的“中国核潜艇之父”,终于停下了他追逐深蓝的脚步。消息传来,我的思绪倏然回到1993年的那个夏末——在汕尾城区老城斑驳的老式居民楼下,我第一次见到这位“隐姓埋名人”。
那年,我还是个学生,刚到《汕尾报》(后改名《汕尾日报》)实习不久,接到时任报社总编刘金合安排的工作任务,去采访一位“回乡探亲的老科学家”。我和报社的肖记者一起,费了一番周折,才好不容易在老城区一个小巷里找到黄家院门。当时,我们看到一个穿着泛白长袖,打扮极其普通的慈祥老人正坐在家门口,同一个老阿婆聊着天。我们说明了来意,黄老马上热情地转身进屋搬来小椅子,说屋里面热,外面凉快,并递给我们两把小葵扇,然后又转身给我们端来热茶,脸上始终笑呵呵,像邻家慈爱的阿伯,跟他唠咯的老阿婆是黄老年近九十的老母亲。当问及核潜艇研制经历,黄院士的眼睛突然亮如星辰:“我们没经验、没资料,连实验模型都是参照外国报纸模糊的照片做的,后来机缘巧合,我们国家的人员在国外偶然看到了一个核潜艇儿童玩具,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核潜艇的大致模样。当时也没有计算机,全靠笔头和算盘计算……”隐身埋名三十余载:新婚别妻、父丧未归,甚至兄弟姐妹都不知他在做什么……黄老说起来的时候很平常,但却让我似乎看到他在图纸堆里废寝忘食、不计名利,克服各种困难险阻,埋头为国铸剑的样子……
结束采访时,他指着书架上泛黄的《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剪报本笑道:“这是内部刊物,当年写我的记者同志,连我名字都不敢写全呢。”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我接过手细细看了报道,里面果然只写“黄总工程师”。我征询了他的意见,黄老说现在他退休了,名字解封了,可以用真名字了。在次日见报的通讯里,我郑重地写下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三个字,让三十多年深潜的身影终于浮出水面,《汕尾报》也成了国内首次公开报道黄老真实姓名和事迹的报刊。
如今重读那些泛黄的报道,字里行间依然奔涌着炽热。黄老总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份忠孝两全的赤诚,早已化作龙宫深处的钢铁长城。他走时,品清湖畔在低声怀念着远方的孩子,南海的波涛依旧在诉说一个真理:有些人的名字注定镌刻在时光之外,如同核潜艇划过的航迹,永远指向民族的深蓝,默默护卫祖国母亲安宁。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