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长者易用专区 > 热点关注

回乡逐梦甘当“新农人”农旅研学共建“新农村”——记回汕创业青年屿见农场场主黄嘉华

信息来源:汕尾日报 时间:2024-05-08
字体: [大] [中] [小]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我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产业发展蹄疾步稳、城乡环境不断改善、民生服务水平提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众多有志青年看到了农村具有的巨大发展潜力,果断回乡,抓住“百千万工程”新赛道、新机遇,深入乡村基层创业。

  2022年11月,原本从事文化传媒的黄嘉华正是乘着这股“东风”,怀揣着打造“家乡美”的心,把成为“新农人”的梦想付诸行动,主动回到海丰县陶河镇大屿村创业。通过设计和规划,这位“85后”青年打造了一个以乡村研学实践为核心、拓展团建为辅助、三农直播为展望的综合性农场——屿见农场,正式当起农场场主,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走近农场,顶棚盖着稻草的原木色大门映入记者眼帘,分外朴素清新。推门而入,绿意扑面,农场内规整青翠的菜畦、波光粼粼的鱼塘、灿烂绽放的春花、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忍不住想探索一番。

  在交谈中,黄嘉华一说起农场就兴奋地向记者介绍:在农场里,可以春赏樱花,秋收稻;夏尝荔枝,冬烤薯……还有插秧、陶艺、染布等丰富多样的原生态体验项目。研学中,孩子们所能接触到的材料几乎都源于自然,就连秋千与跷跷板等娱乐设施也大部分由木头等天然材料制成,结实又没有金属的冷感,充满浓浓的田园气息。

  “一开始,有些孩子不敢体验,害怕弄脏自己的衣服,可一旦大胆尝试了,他们就彻底放开了,完完全全沉浸在动手创造的乐趣中。”黄嘉华笑着说。

  谈起组建农场、从事乡村研学的初心,黄嘉华说:“小时候一放假,我总往村里跑,捉鱼、挖红薯……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但现在的儿童、青少年长期接触手机、电视等数码产品,缺乏一个可以动手实践、亲近自然的空间。”对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忧虑再加上带动村里发展的想法,“屿见农场”就这样诞生了。

  创业伊始,黄嘉华也有些困惑与迷茫:很想为村里做点事情,但本身是外行,接触后才发现很多事情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起初,大屿村只是单纯的种植莲藕。在共青团海丰县委、陶河镇委、镇政府和陶新村委会的指导下,大屿村因地制宜结合莲藕产业,确定了农旅发展方向,黄嘉华便顺势而为,选择了以乡村研学作为品牌进行打造,扩大陶河镇的知名度,进一步推广陶河的特色农产品。

  现今,在黄嘉华的辛勤耕耘下,屿见农场已小有成色,慢慢有了“人气”和“名气”。2023年9月,该农场加入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成为会员单位;随着知名度的攀高,来自幼儿园、小学和其他机构的研学预定有了“量”的提升,实现了“排单模式”。截至目前,农场共接待了近5500名学生。屿见农场从20名学生的研学规模,发展到每天200人的规模,完成了以《莲文化》研学品牌课程为基础,探索水稻文化、农耕文化等等的精品课程,让小朋友们能够“寓教于游”、“寓学于游”,获得了广大学生和家长一致好评:“是有人间烟火气息的地方。”“是小朋友们的第二课堂。”“是体验绿美生态、鸟语花香的好去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对农场的“好评”正是黄嘉华努力的方向。“我最幸福的是,乡村研学能让小朋友们真正地贴近大自然,感受农耕文化,体验‘活的知识’;同时,又能给我们陶河的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带动家乡的人流量,让更多的朋友认识我们家乡。”

  采访时,陶河镇陶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伟东竖起了大拇指,向记者夸奖起黄嘉华来:“这年轻人不容易,一直在费心费力地推广乡村研学,既为村里做了贡献,又帮助了青少年健康成长。”

  据了解,去年农场开始运作后,便形成了联农带农机制,有效带动周边村镇农户就业和增收。农场的发展壮大,又带动村民撬开新的发展模式,让农业+研学得到了质的提升。

  “通过和农户开展合作共建的模式,有效盘活了资源优势,从而使农场的功能配套更加完善,研学内容更加丰富。农闲时,农民‘摇身一变’成为导师,把自己的农耕经验传授讲解给小朋友们,既传播知识又获得额外收入;小朋友则可以‘识五谷、勤四体’,实现‘寓教于游’、‘寓学于游’——这样双方就互惠共赢了。”黄嘉华介绍道。

  扎根大屿村,黄嘉华以农旅+研学助力乡村振兴,更好实现富民增收。对于未来,他表示,会更加脚踏实地、用心“灌溉”,倾情倾力呵护乡村研学事业茁壮成长、“枝繁叶茂”。“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农场,从研学场地的扩大、配套设施的提升、农场环境的优化、农场品牌的提升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打开汕尾本地乡村研学产业的市场,帮助农户增加效益,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汕尾‘百千万工程’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力量。”黄嘉华满怀信心地说。

  汕尾日报记者 许婷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