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走进汕尾 > 魅力汕尾 > 红色汕尾
分享到:
烂木头成摇钱树,红色遗址变景区,北中村村民吃上“产业饭”
  • 2020-06-29 16:03
  • 来源: 南方+
  • 发布机构: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字体:    

  一场阵雨过后,汕尾陆河县河口镇北中村又恢复了阳光明媚的夏日天气,村民朱国良手拿凿子,娴熟地凿开沉香树干,从中取出香脂。

  “这沉香可珍贵了,要是能结香,能卖不少钱!”谈起种植沉香,这名去年脱贫的贫困户眉飞色舞。就在前两天,朱国良三年前种下的一棵沉香树卖了2万多元。

  朱国良正是“北中村之变”的其中一个缩影。近年来,这座山旮沓里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52元,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4.jpg

  拓展沉香产业链,让贫困户入股沉香茶厂,带动农户种植沉香面积超2000亩;成立股份公司,开发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吸引近百名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流。“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激活了北中村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曾经的烂木头变成了摇钱树,昔日的红色遗址变成了旅游景区,“三变”改革也为这个贫困村变出了发展希望。

  4.jpg

  烂木头变摇钱树

  走进北中村,房前屋后是成片的沉香林。绿意盎然,淡淡的香气令人心旷神怡。

  沉香非常珍贵,古时就有“一两沉香一两金”的说法,被誉为沉香极品的奇楠一克就高达上千元。而北中村宜笏自然村属亚热带气候,当地的砂石土壤非常适合沉香生长结香,拥有200多年的沉香种植历史。1992年,该村被定为国家级白木香(沉香)种植基地,从此声名远扬。

  4.jpg

  就在上世纪90年代,因遭受严重盗采毁坏,全镇仅存野生沉香200亩。“以前我们不懂,以为就是些烂木头,几百元就卖给了外地商人。”朱国良说。

  如何保护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沉香资源?河口镇党委政府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将沉香产业定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进行重点扶持,免费为贫困户发放近2万株沉香苗,并派技术专家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和结香技术,大力推动沉香种植。

  但沉香珍贵,结香不易,一棵沉香木得种上十几年才有可观的收益,过程相对漫长。据深圳市坪山区坪山街道驻北中村第一书记刘永刚介绍,为了尽快转化效益,提高村民种植沉香林的积极性,北中村引进了北京圣旦集团、深圳大地森林实业公司等龙头企业,与陆河县香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沉香产品,拓展延伸沉香产业链,并与57户贫困户签订收购沉香树叶合同,积极筹措资金100万元入股沉香茶厂,分红全部用于贫困人口。

  这一举措打消了村民的顾虑,大伙儿的干劲也被激发起来,不到一年时间,北中村种植沉香的面积就从几百亩扩大至2000亩。而村民也在种植沉香的过程中逐渐尝到了甜头。

  “像这么热的天,以前我都在建筑工地上打工,辛苦不说,还没法照顾家中老小,存不到几个钱。如今在家门口种沉香,钱包一天天鼓起来。”谈及种植沉香带来的生活变化,朱国良露出幸福的笑容。他告诉记者,签订收购沉香树叶合同后,一斤树叶可以卖3元钱,一个月光是卖沉香叶就能有上千元的收入。

  “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们还办起了沉香展馆、沉香茶制作技艺体验厂、沉香养生民宿和沉香鸡特色餐厅,发展乡村生态康养旅游。”河口镇党委书记叶涌华说。

  4.jpg

  走进沉香展馆,线香、佛珠、雕刻摆件、精油、面膜、沉香茶、沉香酒等各式沉香制品琳琅满目,芳香四溢。叶涌华介绍,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州农科院的技术支持下,北中村出产的沉香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形成集育苗、种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沉香产业链。

  4.jpg

  北中村还依托“粤菜师傅”培训工程,开设了粤菜师傅培训中心,通过发展林下“沉香鸡”养殖,研发沉香鸡等特色菜式,进一步提升客家菜的内涵品位,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厨艺,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在沉香展馆听完介绍后,才知道原来沉香的功效价值这么丰富,能制茶泡酒,还能做面膜,用沉香煮出来的沉香鸡味道也很好,真的是大开眼界!”亲身体验沉香之旅后,深圳游客杨雨箐感到十分惊喜。

  4.jpg

  红色遗址变旅游景区

  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不只有价值连城的沉香,还有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

  作为省级“红色村”,北中村是海陆丰革命农民运动较早较活跃的村庄之一、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要地下交通站点(白马站)。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同志参加地下党活动期间就曾在此工作,全村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有14名。

  4.jpg

  满目苍翠、溪流潺潺,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石刻标志和3D红色文化壁画长廊前,合影的游客络绎不绝……这是记者日前在北中村看到的画面。

  但在过去,北中村却是另一番景象:“以前村里垃圾随便倒,污水到处流,下雨天走在路上根本没处下脚,进村只有一条小泥路,外面的人都把我们宜笏村戏称为泥笏村,能出去打工的基本都出去了。”村民朱国炎回忆。

  “我们对民居外立面统一进行了改造,加大了雨污分流、道路硬化等建设,修复了北溪地下交通站和农会旧址,建设了河口革命历史纪念馆、党建文化长廊和‘不忘初心’主题公园。”谈及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刘永刚打开了话匣子。

  环境整治为发展红色旅游业打下基础。2018年5月,在河口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汕尾市宜笏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村民以土地、山林等资源入股,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原本分散的土地资源被重新盘活,各自为营的68户村民联结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参与发展红色旅游业的开发决策、生产经营和利益分配。

  4.jpg

  “三变”改革让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也增强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一开始,有位村民坚决不肯让出土地,每次村干部上门做思想工作都做不通。看到景区营业后的热闹景象,这位村民不但主动将自己门前的地腾出来做停车场,还提出要入股参与景区建设。节假日高峰期,还有村民为防止有商户趁机涨价乱收费,影响景区口碑,自发在村里的宣传栏上张贴价格公示表和投诉电话。越来越多的村民在景区开起了士多店、烧烤店、农家乐和民宿。

  “看着村里人气越来越旺,我就开了家士多店,儿子看我生意不错,也回来村里,经营碰碰车、旋转木马这些小型游乐项目。”吃上旅游饭,朱国炎一家的小算盘越打越响。

  “去年公司收入有100多万元,其中20万拿来分红,剩下的继续投资景区建设。”汕尾市宜笏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朱桂南说,虽然今年疫情对景区的生意有一定影响,但他对未来的发展前景仍然保持乐观,“经历疫情后,人们会更加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乡村旅游将迎来春天。你看,我们不但有有助于修身养性的沉香,还建了国际标准足球场和室内篮球馆,可谓动静结合,再健康不过了!”

  沉浸式景区变出旅游新花样

  谈到为何会选择来北中村旅游,不少游客都会回答:这里环境美、空气好,红色旅游还搞得很活。

  不同于传统红色景区单一无趣的走马观花式游览,北中村打造的是集游乐、研学、体验、实践于一体的沉浸式景区,意在为游客带来全新的红色旅游体验。

  4.jpg

  斗笠、蓑衣、鱼篓……北溪地下交通站革命纪念馆内,陈列着解放战争时期海陆丰人民自卫队东北大队传送情报和信件时使用的各式工具。“为了把信件安全送达目的地,地下交通员冒着生命危险,把信藏在斗笠里,穿着蓑衣假装放牛,或背着鱼篓假装摸鱼,巧妙地骗过敌人。”在红色文化讲解员陈佳莉的解说下,游客们驻足在历史文物和文史图片前,沉浸在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里。

  4.jpg

  纪念馆前方的溪流河畔,一群身穿红军军服的学生重走仿真迷你版的长征路,爬山坡、过草地、越战壕、过浮桥,体验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另一边,VR游戏体验馆、彩虹滑梯、弹跳蹦床、高空索道等游玩项目一应俱全。

  此外,景区还引入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陆河油茶和河口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帕子粄,打造非遗体验馆,让游客现场体验油茶和帕子粄制作技艺。

  到了夜晚,红歌比赛、广场舞大赛、粤菜师傅大擂台、足球篮球联谊赛等活动,不但让北中村的旅游夜经济持续升温,也大大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趣味性、互动性、年轻化、多元化是我们在设计景区项目时考虑的重要因素,通过让游客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教育。”叶涌华说。

  事实上,在传承红色文化,做好学游结合的红色文章上,北中村做了不少功课。陈佳莉告诉记者,这两年,通过修复革命遗址、整理红色史料、征集红色故事,河口镇编辑出版了《红色河口》专辑,为的就是不让这些珍贵的历史故事失传,进一步丰富景区的红色文化内涵。对于红色文化的讲解,“每一句解说词都经过了反复打磨”。

  北中村的红色旅游还将持续升级。前不久,北中村还引进了一家教育企业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研学营地,研学内容包括红色革命历史、古驿道文化、客家美食制作和沉香知识科普,进一步增加景区客流量,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奔康。

  4.jpg

  攻坚亮点

  ●北中村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充分利用沉香生态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激活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提升贫困村的造血功能。

  ●对于村民而言,既创造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又拓宽了增收渠道。对于村集体而言,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增强了村民抱团发展的意识。对于投资的企业而言,既便于连片规模化开发建设,又减少了沟通协调成本。对于乡村而言,既利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又缓解了空心化问题,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成绩单

  ●截至2019年12月,北中村共有93户共353人脱贫,脱贫率100%。

  ●全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052元,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约26万元。

  ●2016年5月以来,深圳市坪山区坪山街道帮扶北中村共筹集帮扶资700.69万元,完成北中文化活动中心、北中小学图书室、袁隆平高产水稻种植、沉香产业发展、乡村美化整治等21个精准帮扶项目。

  ●2019年北中村乡村旅游全年带动旅游参观人数超50万人次。


  【南方日报记者】黄学佳 陈欣欣 南小渭

  【通讯员】朱华斌

  【海报制作】刘子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